脱肛和痔疮的区别
脱肛和痔疮是两种不同的肛肠疾病,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定义、病因、症状、检查、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1.定义: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2.病因:
脱肛: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全,老年人肌肉松弛,多次分娩,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等。
痔疮:目前认为痔的形成与静脉曲张学说有关,是肛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
3.症状:
脱肛:主要表现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轻者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重者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需用手还纳;更严重者,咳嗽、喷嚏、下蹲、行走、劳累时,均可脱出。脱出的直肠黏膜常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增多,有时可出现瘙痒、湿疹等症状。
痔疮: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疼痛、瘙痒等。内痔早期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后期可出现内痔脱出,轻者便后自行还纳,重者需用手还纳;内痔脱出后,若不能及时还纳,可发生嵌顿、水肿、血栓形成,甚至坏死。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
4.检查:
脱肛:一般通过视诊、指诊、肛门镜等检查来确诊。
痔疮:一般通过肛门视诊、肛门指诊、肛门镜等检查来确诊,必要时还可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5.治疗:
脱肛:轻度脱肛可采用保守治疗,如改变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蹲坐等;重度脱肛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
痔疮: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或内痔脱出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6.预防:
脱肛: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坐;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痔疮: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坐;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积极治疗便秘、腹泻等疾病。
总之,脱肛和痔疮是两种不同的肛肠疾病,其病因、症状、检查、治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如果出现肛肠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