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夏秋季节多发,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其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严重者可出现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粪便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同时需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经手、食物、水等方式传播。
流行季节:多见于夏秋季,其他季节也可散发。
2.症状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1~3天,但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7天。
主要症状:起病急,高热、寒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频繁想解大便,但每次量少且排便困难)、黏液脓血便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
3.并发症:
菌血症:严重的病例可并发菌血症,出现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等症状。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患者中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并发症:个别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粪便常规:黏液脓血便中可检出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属。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粪便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6.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菌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有磺胺类、喹诺酮类、氨苄西林等。
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退热治疗,腹痛剧烈时给予解痉止痛治疗。
7.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做好水源和粪便的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危人群,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容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对于儿童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并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也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