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是什么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急性菌痢又可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各型症状轻重不同,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或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呈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四肢肌肉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轻型:症状较轻,可仅有腹泻、稀便,无脓血,一般3~4天后自愈。
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每日大便数十次,甚至失禁,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易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中毒型:起病急骤,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嗜睡、昏迷、抽搐等表现,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无腹痛、腹泻。常伴有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慢性菌痢
迁延型: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以上,病情时轻时重,常因饮食不当、劳累、受凉等因素而发作。
隐匿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常为带菌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关节炎、瑞特综合征等。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细菌性痢疾,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常规等,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病情轻重,可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可有效杀灭病原菌。
对症治疗:如腹痛可使用解痉药,腹泻可使用止泻药等。
3.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可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选用清热解毒、利湿止痢的中药。
针灸治疗: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高热、腹痛加剧、脓血便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