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夏秋季,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
1.病因
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从而导致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经手-口途径传播。具体包括:
生活接触传播:经手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物、玩具、衣物、门把手等,可经手到口传播。
食物传播: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如生冷蔬菜、瓜果,可导致感染。
水传播:水源被志贺菌污染,可通过饮水传播。
苍蝇传播:苍蝇可携带志贺菌,经手或食物传播。
二、诊断
1.流行病学史
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可确诊。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摄入。
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根据情况给予静脉补液。
2.病原治疗
主要是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磺胺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具体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3.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腹痛剧烈者可给予解痉剂;严重呕吐、腹泻者可给予止吐、止泻药物。
四、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和隔离患者,直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对带菌者应进行彻底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建议使用止泻药物,以免毒素吸收。
2.孕妇
孕妇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肺炎、心功能不全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感染细菌性痢疾后病情较重,治疗难度较大。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免疫功能,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