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么回事
脱肛是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认为,脱肛主要是由于中气不足、气血两虚、脏腑下坠所致。其主要症状包括初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后期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后期不能自行缩回且有坠胀感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检查。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适当运动和定期体检。
一、病因
1.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位,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容易向下移位。
2.盆底组织软弱:老年人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结构萎缩,张力减退,容易发生脱肛。
3.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导致腹内压增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4.内痔:Ⅲ期内痔和混合痔,痔核经常脱出,也容易引发脱肛。
5.直肠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长期受痔核的刺激,容易发生松弛、断裂,导致脱肛。
6.其他: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肛管直肠脱垂。
二、症状
1.初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2.后期:脱肛逐渐加重,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垂,导致黏液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
3.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绞窄和坏死。
三、诊断
1.病史:询问患者有无长期便秘、慢性咳嗽、内痔等病史。
2.症状:观察患者有无便后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等症状。
3.检查:医生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等检查,以确定脱肛的程度和病因。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提肛运动:每日进行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补中益气汤等中药进行调理。
2.手术治疗:
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入直肠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直肠悬吊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直肠固定在正常位置。
其他:如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肛门环缩术等。
五、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久坐;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
2.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定期体检:如有肛肠疾病,应及时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你有脱肛的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