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措施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包括多方面。一般治疗需进行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且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保证充足休息,饮食给予易消化、少渣、无刺激性食物并少食多餐,根据病情调整流食到半流食,有基础疾病者兼顾相关控制。对症治疗针对体温超38.5℃或不适者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用退热药物;腹泻严重者适当止泻但不过度;依据脱水程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病原治疗按当地流行菌株药敏或大便培养选敏感抗菌药物,18岁以下禁用喹诺酮类。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病情变化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注意卫生及遵医嘱用药;孕妇用药谨慎,由医生权衡选安全方案并保证营养;老年人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关注脏器功能与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易消化营养饮食。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急性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患者应进行消化道隔离,直至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患病期间要保证充足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更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2.饮食调整: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少渣、无刺激性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急性期可先给予流食,如米汤、藕粉等;病情好转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肠道负担。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饮食调整还需兼顾血糖控制。
二、对症治疗
1.降温:若患者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优先选择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退热药物。
2.止泻:腹泻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以减少水分和电解质丢失。但需注意,止泻不能过度,以免毒素排出不畅加重病情。
3.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及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中、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三、病原治疗
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大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注意,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骨骼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儿童患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菌药物。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后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体温、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等。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手部卫生,勤给孩子洗手,防止交叉感染。用药方面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增减药量。
2.孕妇:孕妇患急性细菌性痢疾用药需谨慎,部分抗菌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孕妇要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以满足自身及胎儿需求。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感染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饮食上除保证营养外,要易于消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