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一、病因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分为4群43个血清型。痢疾杆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抵抗力和细菌的数量及致病力。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轻型患者易被忽略,更具重要意义。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经手、食物、水和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苍蝇亦有传播本病的作用。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病后免疫力短暂,不同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可分为以下4型。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随即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或水样便,可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明显。病程一般为1~2周。
2.轻型(非典型):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均较轻,一般无发热或低热,有时仅有腹泻及黏液便,粪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3.重型:多见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起病急,高热,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肠道症状不明显。常因肠道病变严重而发生中毒性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4.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惊厥、昏迷等症状,而肠道症状多不明显。本型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四、并发症
1.肠穿孔:多发生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有严重肠道病变者。
2.中毒性脑病: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儿童及老年患者,病死率高。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粪便检查:黏液脓血便中可检出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痢疾杆菌。
3.其他检查:如有需要,可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
七、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呕吐、腹泻频繁者,应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苄西林等药物。
3.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腹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等解痉药物;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八、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患者,彻底治疗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做好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
3.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依链痢疾活菌苗进行预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