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疝气是什么
小儿腹股沟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因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塞和后天性因素导致腹内压升高引起,患儿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后果。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预防方面,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小儿哭闹、咳嗽、便秘等。
一、概述
小儿腹股沟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其中以小肠最为常见,通常在小儿哭闹、运动、咳嗽、便秘时出现,在安静、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可自行消失。
二、病因
小儿腹股沟疝气的发生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有关。
先天性因素:小儿腹股沟区的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仍未完全闭塞,留有间隙,同时腹壁强度下降,是导致小儿腹股沟疝气的主要原因。
后天性因素:剧烈运动、哭闹、咳嗽、便秘等可导致腹内压升高,使腹腔内的脏器通过未完全闭塞的腹膜鞘状突向外突出,形成腹股沟疝气。
三、症状
小儿腹股沟疝气的主要症状是在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通常在哭闹、运动、咳嗽、便秘时出现,在安静、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可自行消失。肿块有时可坠入阴囊,在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可消失。除了腹股沟区的肿块外,小儿腹股沟疝气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疝气可能会发生嵌顿,导致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四、诊断
医生一般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诊断。如果怀疑有疝气,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B超检查,以确定疝气的类型和位置。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观察等待:一般适用于6个月以下的患儿,因为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腹肌逐渐强壮,疝气有自行消失的可能。
疝带治疗:使用特制的疝带将疝块压回腹腔,并阻止其再次突出。适用于1岁以下的患儿。
2.手术治疗
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气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将疝囊高位结扎,阻断腹腔与疝囊的交通。
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小儿的体质。
2.避免小儿哭闹、咳嗽、便秘等,以免腹内压升高。
3.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疝气。
七、注意事项
1.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哭闹,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时换药。
2.术后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如果出现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疝气复发是小儿腹股沟疝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术后发现腹股沟区再次出现肿块,应及时就医。
4.对于有疝气家族史的患儿,应密切观察其腹股沟区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疝气。
八、特殊人群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腹肌发育尚未完全,疝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早产儿,家长应密切观察其腹股沟区的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肥胖儿:肥胖儿的腹部脂肪较多,疝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对于肥胖儿,家长应注意控制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3.有疝气家族史的患儿:有疝气家族史的患儿,疝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于这类患儿,家长应更加密切地观察其腹股沟区的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