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脱肛是怎么回事
大便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之外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包括解剖因素、腹内压增高和其他因素,症状可分为早期和晚期,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检查,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蹲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需注意预防和治疗方式。
一、病因
1.解剖因素
(1)小儿骶骨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容易向下移位。
(2)老年人全身脏器组织衰退,肌肉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
2.腹内压增高
(1)长期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肠脱垂。
(2)内痔Ⅲ期、环状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3.其他
营养不良、体弱消瘦、年老体弱、中气不足、气血衰退,导致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骨盆直肠间隙举托力不足,直肠容易脱出。
二、症状
1.早期
(1)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
(2)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2.晚期
(1)脱肛逐渐加重,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脱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
(2)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黏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3)黏膜长期受刺激可发生溃疡、出血。
三、诊断
1.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等病史,以及是否有内痔、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
2.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有便后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等症状。
3.检查
(1)直肠指诊:了解直肠内是否有肿物、黏膜是否松弛等。
(2)肛门镜检查: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
(3)其他检查:如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等,有助于了解肠道功能。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蹲,定时排便。
(3)提肛运动:收缩肛门,每次持续5秒,每天进行多次。
(4)药物治疗:使用栓剂、膏剂等缓解症状。
(5)中医治疗:如针灸、中药坐浴等。
2.手术治疗
(1)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2)手术方式包括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黏膜环切钉合术等。
五、预防
1.积极治疗便秘、腹泻、咳嗽等疾病。
2.避免长时间久坐、久蹲。
3.保持肛门清洁。
4.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1)小儿大便脱肛多可自愈,应注意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若脱肛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2.老年人
(1)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易发生大便脱肛,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注意饮食和运动。
(2)手术治疗应慎重,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3.孕妇
(1)孕妇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下蹲。
(2)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
大便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预防便秘和腹泻,有助于减少病情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