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表现
股骨颈骨折症状和体征多样。症状方面,受伤后髋部疼痛,活动时加剧,部分患者腹股沟中点附近压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髋关节活动受限;常出现患侧下肢短缩25cm及45°60°外旋畸形。体征方面,局部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腹股沟中点及大转子处压痛,有时可感骨擦音或骨擦感,肢体测量可见患侧下肢短缩、Nelaton线及Bryant三角底边异常。儿童股骨颈骨折少见且诊断需谨慎,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骨折且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有相关病史或用药史人群应警惕,日常注意预防。
一、症状
1.疼痛:受伤后,髋部会出现明显疼痛,活动时加剧,部分患者在腹股沟中点附近有压痛。疼痛程度因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而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即使是相对稳定的骨折,也可能感觉疼痛剧烈;而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者,在骨折早期疼痛可能相对不那么难以忍受,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也会逐渐加重。
2.功能障碍:多数患者受伤后不能站立或行走,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也会明显加剧。这是因为骨折破坏了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影响了其运动功能。对于原本活动量较大的人群,如运动员,功能障碍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
3.下肢短缩:骨折后,由于骨折端的移位,常常会出现患侧下肢短缩的情况。一般短缩25cm,这是较为常见的体征,通过测量双下肢长度可明确诊断。
4.外旋畸形:患侧下肢多呈现外旋畸形,角度一般在45°6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骨折后,附着于大转子的臀中、小肌和臀大肌以及附着于小转子的髂腰肌和内收肌群的牵拉作用,导致下肢出现外旋。
二、体征
1.肿胀:局部软组织损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肿胀程度与受伤机制、受伤时间以及患者自身的血液循环情况有关。若受伤暴力较大,软组织损伤严重,肿胀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而对于一些血液循环较差的老年人,肿胀消退可能相对缓慢。
2.压痛:除腹股沟中点附近压痛外,大转子处也可能有压痛。压痛的存在提示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受到损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通过压痛检查,可初步判断骨折的大致位置。
3.骨擦音或骨擦感:在移动患肢或进行局部触诊时,有时可感觉到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骨擦音或骨擦感。但在临床检查时,应避免刻意去诱发骨擦音或骨擦感,以免加重骨折端周围软组织损伤,增加患者痛苦。
4.肢体测量:测量双下肢长度,可发现患侧较健侧短缩;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间的连线(Nelaton线),若大转子超过此线,提示可能存在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脱位等情况;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和坐骨结节连线(Bryant三角)底边,患侧底边较健侧缩短。这些测量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判断骨折移位情况。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尚未发育成熟,股骨颈骨折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诊断时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准确。对于老年人,因其常伴有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就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且受伤后恢复较慢,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所以受伤后应尽快就医,积极治疗,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对于有髋关节疾病史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骼代谢药物的人群,更要警惕股骨颈骨折的发生,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事件,定期进行骨骼健康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