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什么病
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和虫媒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通常会出现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症状。目前,对于该疾病主要采取灭鼠、防鼠,接种疫苗,个人防护,疫情监测等预防措施,以及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并发症治疗等治疗方法。
一、流行特征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包括野鼠、家鼠、黄鼠等。
人类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于接触了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所污染的环境。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含病毒的宿主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
呼吸道传播: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
消化道传播: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虫媒传播:通过螨媒或恙螨叮咬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高危人群包括农民、野外工作者、学生等。
4.流行季节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次年的1月,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
二、临床表现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体温可达39℃~40℃,热程一般为3~7天。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天出现,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发冷、尿量减少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少尿期
一般在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持续2~5天。
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或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4.多尿期
尿量逐渐增加,可达到3000ml以上。
多尿期后,患者的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5.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贫血等后遗症。
三、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接触过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2.临床表现
有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4.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标本中检出病毒。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低血压休克者给予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治疗。
出血者给予止血治疗。
肾衰竭者给予透析治疗。
3.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干扰素:可调节免疫功能。
4.并发症治疗
有出血倾向者给予止血药物;有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五、预防
1.灭鼠、防鼠
清理环境,减少鼠类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使用捕鼠器、毒饵等方法灭鼠。
2.疫苗接种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3.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野外工作时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长裤,扎紧袖口、裤脚。
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和水。
4.疫情监测
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之,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同时,加强个人防护,灭鼠、防鼠,接种疫苗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