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与牙周炎的区别
牙龈炎与牙周炎在定义病变范围、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及对不同人群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牙龈炎是局限于牙龈组织的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治疗简单;牙周炎是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病变范围广,有多种症状,治疗复杂,不同人群患相应疾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变范围
牙龈炎:是仅局限在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病变范围局限于牙龈缘和牙龈乳头,一般不侵犯深部的牙周组织。
牙周炎:则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病变不仅涉及牙龈,还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等,是一种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变范围较广,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逐渐丧失。
二、临床表现差异
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较为常见,一般无疼痛,牙龈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但牙齿通常无松动现象,口腔内可能有明显的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存在。例如,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牙龈炎患者存在牙菌斑堆积的情况。
牙周炎:除了有牙龈的红肿、出血等症状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牙周袋内会有脓性分泌物,牙齿逐渐松动移位,咀嚼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例如,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可通过X线片进行观察,严重时牙槽骨吸收可达根长的1/2甚至更多。
三、病理机制不同
牙龈炎:主要是由于口腔中的细菌(如链球菌、拟杆菌等)形成牙菌斑,长期堆积在牙面和牙龈边缘,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此时炎症主要局限在牙龈的结缔组织内,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上皮一般仍保持完整。
牙周炎: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除了牙菌斑的作用外,还涉及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牙周袋进入牙周组织,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范围更广,包括中性粒细胞等,同时破骨细胞被激活,导致牙槽骨吸收。
四、治疗原则有别
牙龈炎:治疗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机械清除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例如进行洁治术(洗牙),去除牙面上的菌斑和牙结石后,牙龈炎症一般可在数天至数周内消退,预后较好,只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一般不易复发。
牙周炎:治疗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综合治疗。首先也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洁治、刮治等,然后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等,同时还需要患者长期维护口腔卫生,定期复查,因为牙周炎容易复发和进展,需要持续控制炎症和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牙龈炎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食物残渣残留等有关,比如儿童喜欢吃甜食且刷牙不认真,容易导致牙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监督其正确刷牙,少吃甜食。儿童牙周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全身因素(如先天性白细胞功能异常等)有关,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孕妇: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更容易患牙龈炎,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加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孕妇患牙龈炎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洁治等治疗,但要避免在怀孕早期和晚期进行复杂的牙周治疗,以防引起流产或早产。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牙龈退缩、牙齿松动等原因,更容易患牙周炎,同时可能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会影响牙周炎的治疗和预后。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牙周维护,控制全身疾病,以延缓牙周炎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