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是怎么回事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肤黏膜表现、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诊断主要依据发热5天以上伴4项主要症状,或发热5天内伴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以控制炎症、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为主,包括使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等药物,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预后与治疗时机有关。
1.什么是小儿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婴儿少见。
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
2.小儿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发热: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皮肤黏膜表现:发热数日后,手掌和足底出现潮红,躯干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和四肢远端也可有充血性红斑,恢复期蜕皮。肛周皮肤潮红、脱屑。
黏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眼结合膜充血: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部分患儿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球结膜充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多在1.5cm以上,质硬,有轻压痛,局部皮肤不红,无波动感,持续肿大1~2周。
3.小儿川崎病如何诊断?
持续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中的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四肢变化: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蜕皮;
多形性红斑;
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唇充血、干裂,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
颈部淋巴结肿大。
若发热5天内已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或虽无冠状动脉病变,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4.小儿川崎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数在第2周开始增多。
血清学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蛋白电泳显示α球蛋白及γ球蛋白增高,血清补体正常或增高。
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心肌损害及心包炎、心律失常,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检测到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5.小儿川崎病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控制炎症,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剂量80~10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停药。
丙种球蛋白: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剂量2g/kg,于8~12小时内静脉滴注。
糖皮质激素:不主张单独使用,可与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联合使用,减轻炎症反应。
对症治疗: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等;有冠状动脉病变时,给予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必要时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6.小儿川崎病的预后如何?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但部分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为20%~25%,早期积极治疗可降至5%以下。
7.小儿川崎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与感染患者接触,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