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自己牙龈萎缩
牙龈萎缩的判断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判断方法包括外观判断(牙龈高度变化致牙齿变长、牙缝增大、牙龈形态改变)、感觉判断(牙齿敏感、松动、口腔有异味);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注意口腔卫生,孕妇关注牙龈颜色形态变化、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结合血糖情况、控制血糖并加强口腔卫生,长期服药人群考虑药物因素、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
一、外观判断
1.牙龈高度变化:正常情况下,牙龈紧密贴合在牙齿周围,覆盖着牙槽骨和牙根。当牙龈出现萎缩时,会发现原本被牙龈覆盖的牙齿根部逐渐暴露出来,牙齿看起来比以前变长。例如,以前牙齿露出部分可能只有1/3左右,现在露出达到1/2甚至更多。这种情况在上下前牙区域往往较为明显,肉眼容易观察到。
2.牙缝增大:健康的牙龈会充满牙齿之间的间隙,使牙缝不明显。一旦牙龈萎缩,牙缝就会变得比以前更宽。原本紧密排列的牙齿之间出现明显的缝隙,吃东西时容易塞牙。比如吃青菜、肉丝等食物时,残渣很容易嵌塞在牙缝中,难以清洁出来。
3.牙龈形态改变: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边缘贴合牙面呈扇贝状。牙龈萎缩时,牙龈可能会变得松软,颜色可能会变淡或变白,形态上可能从原来的饱满变得干瘪、凹陷,不再呈现健康的扇贝状。
二、感觉判断
1.牙齿敏感:牙龈萎缩导致牙根暴露,而牙根表面的牙骨质相对较薄,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更为敏感。在进食冷热食物,如冰淇淋、热汤,或者食用酸甜食物,如柠檬、糖果时,牙齿会出现酸痛感。这种酸痛感一般是短暂的,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2.牙齿松动:随着牙龈萎缩的加重,牙槽骨也会逐渐吸收,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少,牙齿就会出现松动。患者在咀嚼食物时,会感觉到牙齿没有以前那么稳固,甚至用手轻轻摇动牙齿,能感觉到明显的晃动。
3.口腔异味:牙龈萎缩后,牙齿与牙龈之间的缝隙增大,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这些细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难闻的气味,导致口臭。患者自己可能不容易察觉,但与他人交流时,他人可能会闻到口腔异味。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牙龈萎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他们在判断牙龈萎缩时,由于身体感知能力可能有所减退,对牙齿敏感和松动的感觉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牙龈萎缩情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过度用力刷牙损伤牙龈。
2.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容易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导致牙龈萎缩。孕妇在判断牙龈萎缩时,要格外关注牙龈的颜色和形态变化。由于孕期身体较为特殊,不能随意进行口腔治疗。如果发现牙龈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增加刷牙次数,使用温和的口腔护理产品。
3.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出现牙龈炎症和牙龈萎缩。这类患者在判断牙龈萎缩时,除了观察外观和感觉外,还要结合自身血糖情况。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龈组织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导致牙龈萎缩进展较快。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同时加强口腔卫生维护,一旦发现牙龈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4.长期服药人群: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或萎缩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在判断牙龈萎缩时,要考虑药物因素。如果发现牙龈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告知医生,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牙龈状况。同时,要密切关注口腔卫生,防止牙龈问题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