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手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儿疝气手术后护理需注意多方面: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异常;饮食术后先少量饮水,再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避开刺激性及过敏食物;活动早期限制剧烈活动,之后逐步增加活动量;密切监测体温,异常及时告知医生;鼓励正常排尿,保持大便通畅;出现阴囊水肿可适当垫高,原手术部位出现可复性肿物要及时就医,对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小儿更要细心护理并遵循医嘱。
一、伤口护理
1.保持清洁干燥:小儿疝气手术后,伤口需保持清洁与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术后医生一般会用敷料覆盖伤口,家长不要随意揭开。如发现伤口敷料被尿液、汗液等浸湿,应及时告知医生更换。因为小儿皮肤娇嫩,且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伤口一旦感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伤口愈合延迟、形成瘢痕,甚至导致全身性感染。
2.观察伤口情况: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正常情况下,伤口会有少量渗血渗液,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少。若发现伤口渗血较多,或者出现红肿范围扩大、有脓性分泌物、孩子诉伤口疼痛明显加剧等,需立即告知医生。因为早期发现并处理伤口异常,有利于伤口正常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饮食注意
1.术后初期:术后68小时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先给予少量饮水。如无异常,可逐渐过渡到流食,如米汤等。这是因为小儿术后胃肠功能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先从少量饮水开始,可观察胃肠是否能耐受,避免过早进食加重胃肠负担。
2.恢复阶段:随着胃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再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应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菠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引起胃肠不适,影响恢复。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小儿,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开过敏食物。
三、活动管理
1.早期限制活动:术后短期内,应避免小儿剧烈活动、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因为剧烈活动或腹压增加,可能导致修补的疝口再次裂开,影响手术效果。比如术后12周内,尽量让孩子多休息,可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翻身等。
2.逐步增加活动量:随着伤口愈合,可逐渐增加小儿的活动量。一般术后23周后,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室内的轻度活动,如缓慢行走等。13个月后,根据孩子恢复情况,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仍要避免长时间跑跳、攀爬等剧烈运动。
四、体温监测
密切关注小儿体温变化,术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吸收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且多在35天内自行恢复正常。若体温超过38.5℃,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需及时告知医生。因为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术后感染等情况可能导致体温异常,及时发现并处理有助于保障孩子健康。
五、排尿排便
1.排尿:鼓励小儿正常排尿,避免憋尿。因为憋尿会使膀胱充盈,增加腹压,不利于伤口恢复。若小儿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可尝试诱导排尿,如让孩子听流水声等,必要时告知医生处理。
2.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便秘时孩子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可能对手术部位产生不良影响。可通过调整饮食,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方式预防便秘。若小儿出现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措施,如使用开塞露等。
六、特殊情况处理
1.阴囊水肿:部分小儿术后可能出现阴囊水肿,一般可自行消退。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将小儿阴囊适当垫高,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减轻水肿。若阴囊水肿持续不消退或逐渐加重,需及时就医。
2.切口疝复发:虽然小儿疝气手术成功率较高,但仍有一定复发几率。若发现原手术部位再次出现可复性肿物,应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更要细心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小儿,术后恢复可能会更复杂,家长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做好护理工作,如有任何疑问,随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