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瘤
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并非真性肿瘤但有肿瘤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其病因包括局部刺激因素(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和内分泌因素(妊娠期女性激素变化致易患);临床表现为多见于前牙区牙龈乳头、外观多样、生长缓慢且易复发;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必要时的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刺激因素是预防复发重要措施,需根据不同年龄段患者特点进行相应处理,需重视对牙龈瘤的认识与处理。
一、牙龈瘤的定义
牙龈瘤是一种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它并非真性肿瘤,但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如易复发等。
二、牙龈瘤的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菌斑、牙石:长期堆积的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进而促使牙龈瘤的形成。例如,有研究发现,口腔卫生状况差、牙面上存在大量菌斑牙石的人群,牙龈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都可能受到菌斑牙石的刺激。对于儿童来说,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不认真等,容易导致菌斑牙石堆积;成年人中,工作繁忙、生活不规律等原因也可能影响口腔清洁,增加菌斑牙石堆积的风险。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机械性刺激,长期的刺激可引起牙龈的炎症和增生,最终导致牙龈瘤。不同性别人群都可能因佩戴不合适的修复体而患病,但女性可能在美容需求等因素下更易关注到牙齿修复情况,若修复体不合适能更早察觉并就医。不同年龄阶段,如老年人随着牙齿缺失等情况可能需要佩戴假牙,若假牙不合适就易引发牙龈瘤。
食物嵌塞:食物长期嵌塞在牙缝中,会压迫牙龈组织,造成牙龈的损伤和炎症,从而诱发牙龈瘤。各个年龄层都可能出现食物嵌塞情况,儿童可能因牙齿排列不齐等原因导致食物嵌塞,成年人则可能因牙齿磨损、不良咬合等因素引发。
2.内分泌因素:女性在妊娠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促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瘤,这在妊娠期女性中较为常见。
三、牙龈瘤的临床表现
1.部位:多见于前牙区的牙龈乳头处,尤其是下颌尖牙唇侧和上颌前牙区。
2.外观: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累及多个牙位甚至影响咀嚼和美观。颜色可呈红色或粉红色,质地可偏软或偏韧,有的表面可能有溃疡形成。
3.生长特点:通常生长缓慢,但在一些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或机体激素水平变化等情况下,也可能较快增长。并且有易复发的特点,切除后若局部刺激因素未去除等,容易再次生长。
四、牙龈瘤的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瘤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等外观表现,同时进行触诊,了解其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病变区牙槽骨等组织的情况,排除牙槽骨是否有病变等情况。例如,通过X线可以观察牙龈瘤是否累及牙槽骨,对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等。
五、牙龈瘤的治疗
1.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需将瘤体及周围部分正常牙龈组织一并切除,同时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拆除不良修复体、洁治去除菌斑牙石等。这样可以降低复发的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手术时,需根据其身体状况等采取相应的麻醉等操作。儿童患者手术时要更加注重安抚,缓解其紧张情绪;老年人则要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手术前后做好相应的评估和准备。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前文所述,去除菌斑牙石、修改不良修复体等,这是预防牙龈瘤复发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需要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以避免局部刺激因素再次导致牙龈瘤的发生。
总之,牙龈瘤是一种与局部刺激和内分泌等因素相关的牙龈病变,通过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牙龈瘤进行准确的认识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