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特点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其好发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女性多于男性。诊断主要依靠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和神经系统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射频电凝疗法和手术治疗等。预防方面,要注意气候变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要有规律,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特点:
骤发骤停: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电击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同三叉神经痛的发作特点有关,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触发点:约有一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稍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每个患者的触发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同时,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易发因素,或被风吹着,或是乍热乍寒,都可使疼痛加剧。
面部表情:患者在发作时常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再因不敢吃饭、洗脸、不修边幅,病人往往显得消瘦、面容憔悴、蓬头垢面、情绪抑郁。
好发人群:
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较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性别: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分布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的三叉神经痛,右侧多于左侧,占5/6。
生活方式: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特殊人群: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诊断: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和神经系统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需注意与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耳颞神经痛、偏头痛等鉴别。必要时可作CT、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可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且可能会出现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
神经阻滞疗法:在X线或CT引导下将药物或无水酒精等注射到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内,使其发生变性,以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射频电凝疗法:利用高温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和神经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神经阻滞疗法无效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
预防: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风吹、和寒冷气候对颜面部的刺激,出门戴口罩或头巾。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切不可吃油炸物,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