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是什么意思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好发于1430岁年轻女性,发病机制包括自动破裂(如激素波动致黄体血管化活跃、出血过多使压力升高)和外力作用(下腹部撞击、腹腔压力突变、性生活不当等)。症状主要有腹痛、少量阴道流血,出血量大时可致休克。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B超、血常规、后穹窿穿刺等辅助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出血少者)和手术治疗(针对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者)。不同人群中,年轻未育女性反复破裂可能影响生育,需注意自我保护;孕妇极个别可能因黄体功能异常破裂致流产;有慢性盆腔炎等病史女性因盆腔粘连致风险增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注意预防。
一、黄体破裂的定义
黄体破裂是指在黄体发育过程中,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使黄体内压力增加,进而导致黄体发生破裂。它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1430岁的年轻女性,即生育期年龄阶段。
二、黄体破裂的发病机制
1.自动破裂: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过多,就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导致自发性破裂。比如一些女性在月经周期后半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使得黄体血管化时期功能活跃,易发生破裂。
2.外力作用:下腹部受到撞击,如运动时突然改变体位、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此外,性生活时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加上男方动作粗鲁,也可能导致黄体破裂。
三、黄体破裂的症状
1.腹痛:这是最主要的症状,起病急骤,开始多为一侧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呈持续性。若出血刺激腹膜,可引起全腹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阴道流血:一般为少量阴道流血,颜色暗红,与月经血有一定区别。这是因为黄体破裂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少量剥脱出血。
3.休克:如果黄体破裂出血量较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四、黄体破裂的诊断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近期有无腹部撞击史、性生活史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黄体破裂的可能。
2.体格检查:通过腹部触诊,可发现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尤以患侧为著,有时还可触及边界不清的包块。妇科检查时,宫颈举痛、摇摆痛,后穹窿饱满、触痛,附件区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
3.辅助检查:
B超检查:这是诊断黄体破裂的常用方法,可发现盆腔内有积液,附件区有混合性包块等。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失血及贫血程度。若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可能有持续出血。
后穹窿穿刺:对于怀疑有腹腔内出血的患者,可进行后穹窿穿刺。若抽出不凝血,说明腹腔内有出血,对诊断黄体破裂有重要意义。
五、黄体破裂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内出血量较少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B超等。同时,可给予止血药物,促进出血停止。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出现休克症状或经保守治疗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中主要是清除腹腔内积血,找到破裂的黄体,进行缝合止血或切除黄体。
六、黄体破裂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未育女性:若反复发生黄体破裂,可能影响卵巢功能,进而对生育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此类女性平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在月经周期后半期尤其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腹部受到撞击。性生活时要与伴侣充分沟通,避免过于粗暴的动作。
2.孕妇:孕期一般不会发生黄体破裂,因为孕期黄体在激素作用下转变为妊娠黄体,持续分泌孕激素维持妊娠。但如果在孕早期因某些原因导致黄体功能异常,也有极个别发生破裂的可能,这可能引起流产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若出现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排除黄体破裂等异常情况。
3.有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病史的女性:这类患者盆腔内组织可能存在粘连,使黄体周围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黄体破裂的风险。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要注意避免可能诱发黄体破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