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疼痛怎么办
骨折后遗症疼痛原因复杂,包括创伤、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及心理因素等。缓解方法有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康复训练等,各有适用情况与注意事项)、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物,不同药物适用不同疼痛且有注意点)和手术治疗(关节清理术、关节融合术、截骨术,各适用于不同病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疼痛时也都有各自的注意事项,需依据其身体特点谨慎处理。
一、明确疼痛原因
骨折后遗症疼痛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涉及以下多个方面。
1.创伤因素:骨折愈合过程中,断端的微动、软组织的损伤修复不良等,可能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疼痛。如开放性骨折,因创伤程度较重,周围软组织损伤范围大,后遗症疼痛的发生概率相对更高。
2.关节僵硬:长时间固定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活动时会引发疼痛。例如,上肢骨折后若固定时间过长,肩关节、肘关节等容易出现僵硬,进而产生疼痛。
3.肌肉萎缩: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力量下降,无法有效分担关节压力,增加了关节的负担,引起疼痛。尤其是老年人和长期卧床的患者,肌肉萎缩发生较快,疼痛风险更高。
4.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若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后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疼痛。如踝关节骨折累及关节面时,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5.心理因素:长期受疼痛困扰,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会加重疼痛感知。特别是年轻患者,因骨折影响生活和工作,心理负担较重,疼痛感受可能更强烈。
二、缓解疼痛的方法
1.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对各年龄段患者均适用,但皮肤感觉迟钝的老年人需注意避免烫伤。
按摩:专业人员进行按摩,能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按摩力度需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对于骨折部位已基本愈合、无明显肿胀的患者效果较好。但在骨折早期或有皮肤破损时不宜按摩。
针灸: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止痛目的。针刺穴位的选择需根据骨折部位和疼痛特点而定。针灸需由专业医生操作,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能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减轻疼痛。如骨折后早期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后期的关节屈伸活动训练,改善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慎用。
肌肉松弛剂:适用于因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能放松肌肉,减轻疼痛。使用时需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神经营养药物:对于因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可促进神经修复,改善症状。
3.手术治疗
关节清理术:适用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通过手术清理关节内的增生组织、游离体等,减轻关节磨损,缓解疼痛。
关节融合术:对于严重的关节破坏,关节融合术可消除疼痛,但会牺牲关节部分活动功能。
截骨术:通过改变骨骼的力线,减轻关节压力,缓解疼痛,适用于下肢力线异常导致的疼痛。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缓慢,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在物理治疗时,热敷温度不宜过高,按摩力度要轻,避免造成新的损伤。药物治疗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注意药物剂量调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应根据其生长特点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药物治疗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骨折后遗症疼痛,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以免影响胎儿发育。物理治疗可选择相对安全的热敷,但同样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长时间热敷。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动作进行。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骨折后易出现感染,影响愈合,加重疼痛。在治疗疼痛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物理治疗时皮肤的完整性,防止感染。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警惕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