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结石是怎么引起的
牙周炎的引起因素包括菌斑微生物(是始动因子,不同年龄人群因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菌斑情况不同)、局部促进因素(牙石持续刺激牙龈等、食物嵌塞致牙龈及牙槽骨问题、不良修复体刺激、牙齿排列不齐致菌斑积聚)、全身易感因素(遗传影响免疫反应、内分泌紊乱致牙龈炎症增强、系统性疾病致免疫下降易感染、吸烟影响血液循环等促进发病);牙结石由口腔中食物残渣、细菌、唾液矿物质等逐渐沉积钙化形成,与口腔卫生状况(长期不清洁易形成)、唾液成分(钙磷等含量高易钙化)、饮食习惯(食用黏性大含糖高食物易加速形成)相关。
一、牙周炎的引起因素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其引起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菌斑微生物:菌斑是不断在牙面形成的生物膜,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在牙周炎病损处数量增多,它们会产生毒性产物和酶,直接侵害牙周组织,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等结构。不同年龄人群中,菌斑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因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有所不同,儿童若口腔卫生差,菌斑易堆积,也可能增加牙周炎风险;成年人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菌斑积聚更易引发牙周炎。
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菌斑的积聚,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龈上牙石常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会刺激牙龈缘,导致牙龈炎症;龈下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下,更易隐蔽地刺激牙周组织深部。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肿胀,进而导致牙周袋的形成和牙槽骨的吸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经常进食精细食物、咀嚼习惯不良等人群,更容易发生食物嵌塞,增加牙周炎风险。比如,长期食用黏性大的食物,易导致食物残渣嵌塞在牙齿缝隙中。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冠等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容易引发菌斑堆积和炎症,从而诱发牙周炎。老年人安装假牙后,若修复体不合适,更需注意口腔清洁和定期检查,否则易出现牙周问题。
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拥挤、错位等排列不齐的情况,使得口腔自洁作用差,菌斑容易积聚,增加了牙周炎的发生几率。儿童在牙齿发育阶段,若存在牙齿排列不齐,家长需关注其口腔卫生,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后续引发牙周炎等问题。
全身易感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会影响宿主对菌斑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增加个体患重度牙周炎的易感性。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即使口腔卫生状况良好,也可能相对更容易发生牙周炎。
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牙周组织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性,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炎症反应增强,易发生牙周炎。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容易肿胀、出血,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更易引发牙周炎。
系统性疾病:患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白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牙周组织的感染,且牙周炎的病情往往较重,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
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还会改变口腔菌群的组成,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吸烟者患牙周炎的几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且病情更难治疗和控制。
二、牙结石的引起因素
牙结石是由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细菌、唾液中的矿物质等逐渐沉积、钙化形成的。:
口腔卫生状况:如果长期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等清洁口腔,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会在牙齿表面残留,与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质结合,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儿童若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牙齿表面易残留奶渍等,若不及时清洁,也可能逐渐形成牙结石;成年人长期忽视口腔清洁,牙结石形成速度会加快。
唾液成分:唾液的流量、成分等会影响牙结石的形成。例如,唾液中钙、磷等矿物质含量较高时,更容易促进牙结石的钙化过程。不同年龄人群唾液成分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唾液分泌功能可能下降,唾液流量减少,相对更易形成牙结石。
饮食习惯:经常食用黏性大、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为口腔中的细菌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菌繁殖和菌斑形成,进而加速牙结石的形成。比如,喜欢吃糖果、糕点等甜食的人群,牙齿表面更易残留糖分,利于细菌生长,易形成牙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