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肥大是怎么回事
子宫肥大症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增厚并伴有子宫出血的疾病。病因包括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卵巢功能障碍、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及盆腔瘀血、子宫肌层血管硬化等因素。症状主要有月经量过多且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性交出血。诊断依靠妇科检查、B超检查及诊断性刮宫。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且有炎症者)、物理治疗(用于药物治疗不佳者)和手术治疗(针对严重或有合并症且其他治疗无效者)。特殊人群如年轻未生育、老年及有生育需求女性,治疗时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并做好相应护理与注意事项。
一、子宫肥大的定义
子宫肥大症,是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过2.5cm以上,伴有不等程度子宫出血的一种疾病。
二、子宫肥大的病因
1.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如慢性盆腔炎,可使子宫肌层内的弹性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导致子宫肥大。长期的炎症刺激在各年龄段女性中都可能发生,但对于性生活活跃且卫生习惯不佳的女性,以及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自净能力减弱易发生炎症的女性,风险相对更高。
2.卵巢功能障碍:雌激素持续刺激,可使子宫肌层肥厚。常见于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不稳定;以及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都可能引发卵巢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子宫肥大。
3.多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多产妇的子宫肌层内弹力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致使子宫肥大。经产妇相较于初产妇,尤其是生育次数较多的女性,发生子宫肥大的几率增加。
4.其他因素:盆腔瘀血,可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从而导致子宫肥大;子宫肌层血管硬化,也可能使子宫呈不同程度肥大。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盆腔静脉回流不畅的女性,以及有高血压等血管病变基础的人群,出现这类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三、子宫肥大的症状
1.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经量可比正常多12倍,持续天数也会延长。长期月经量过多可能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对于本身就有贫血病史的女性,症状可能更严重。
2.白带增多:患急性炎症时,白带常呈脓性,伴有下腹及腰骶部坠痛,或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慢性炎症时,白带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或淡黄色脓性。
3.性交出血:部分患者在性生活后可能出现阴道出血现象,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性生活质量和夫妻关系。
四、子宫肥大的诊断
1.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内诊,可观察到子宫呈均匀增大,一般为正常子宫的23倍,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同时,可了解阴道、宫颈等部位有无炎症等其他病变。
2.B超检查: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大小、肌层厚度等,辅助诊断子宫肥大。还可排查子宫内有无肌瘤、囊肿等其他占位性病变,与子宫肥大进行鉴别诊断。
3.诊断性刮宫:对于年龄较大、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为排除子宫内膜病变,需进行诊断性刮宫,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五、子宫肥大的治疗
1.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子宫肥大且伴有炎症的患者。常用药物如抗生素,可用于控制感染;止血药物,用于减少月经量。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物理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电熨术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物理方法破坏病变组织,促使其修复、愈合。
3.手术治疗:对于子宫肥大严重,或存在其他合并症,如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但手术对患者身体创伤较大,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后决定。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未生育女性: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方法,如药物治疗或保守的物理治疗。因为手术切除子宫可能导致丧失生育能力,影响患者未来生育计划。在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待身体恢复良好后再考虑生育。
2.老年女性:由于老年女性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前,应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如选择手术治疗,术后要注意护理,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同时,因老年女性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确保治疗安全。
3.有生育需求女性:若子宫肥大影响受孕或导致反复流产,应在治疗后积极备孕。备孕期间,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受孕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