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后)及针对特殊人群展开。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与足趾活动,可促进循环、减轻肿胀、防肌肉萎缩及为骨折愈合提供营养;中期开展关节活动度及直腿抬高练习,防止关节僵硬、增强肌肉力量与下肢稳定性;后期进行负重及平衡协调性练习,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行走及日常生活能力。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循序渐进、谨慎负重,注意基础疾病;儿童家长监督确保动作规范、合理安排强度,选趣味性锻炼;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要注意相关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注意皮肤护理与血糖稳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康复师指导下加强防护。
一、早期(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始进行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具体方法为,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用力收缩和舒张小腿及大腿的肌肉,如股四头肌、胫前肌等。以股四头肌为例,患者可尽量伸直膝关节,绷紧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组2030次,每天34组。这种练习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同时可防止肌肉萎缩。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能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对于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足趾活动:患者需主动活动足趾,进行屈伸动作。每个足趾尽量伸展到最大程度,然后再弯曲,每个动作持续23秒,循环进行,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34次。足趾活动可以带动下肢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为骨折部位提供更多的营养,利于骨折愈合。
二、中期(术后26周)
1.关节活动度练习: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患者可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小腿进行屈伸膝关节的活动,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程度,每个动作持续35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踝关节,可进行背伸和跖屈活动,即向上勾脚尖和向下踩脚尖,每个动作保持35秒,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关节活动度练习,可防止关节僵硬,为后期的负重行走打下基础。
2.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位,伸直患肢,将下肢抬高至与床面成3045度角,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该练习可进一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提高下肢的稳定性。
三、后期(术后6周以后)
1.负重练习:一般在术后6周左右,根据X线检查结果及医生的评估,若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可开始逐渐进行负重练习。起初可借助拐杖或助行器,患肢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例如,从刚开始的10%体重负重,逐渐增加到30%、50%等。随着骨折进一步愈合,可尝试弃拐行走,但需注意行走的姿势和力度,避免摔倒。负重练习能促进骨折部位的应力刺激,加速骨折愈合,同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2.平衡与协调性练习:在能独立行走后,患者可进行一些平衡与协调性练习,如单脚站立、在平衡垫上行走等。单脚站立时,每次保持3060秒,换另一侧,每天进行34组。在平衡垫上行走时,可先在平坦地面上缓慢行走,逐渐增加难度,如增加速度或改变行走方向。这些练习有助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更加注重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在进行负重练习时,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控制好负重的重量和时间,防止再次骨折。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锻炼过程中若出现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告知医生。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家长应密切监督,确保动作规范。由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因贪玩而过度锻炼,家长需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强度。此外,儿童的骨骼对疼痛的耐受力与成人不同,若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哭闹、抗拒等情况,应及时检查是否存在锻炼不当导致的损伤。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可采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游戏等,提高儿童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及神经功能,在功能锻炼时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因摩擦等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锻炼前需确保血糖稳定,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进行锻炼。对于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需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摔倒或碰撞造成二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