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治疗方法
牙齿松动的治疗方法多样,涵盖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固定治疗、手术治疗和修复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维护(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洁治和刮治(去除牙石,特殊患者需控制病情后进行)、调整咬合(消除咬合创伤,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处理方式);药物治疗分局部用药(如含漱液、碘甘油,特殊人群使用需注意)和全身用药(抗生素控制炎症,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固定治疗有牙齿固定(用牙周夹板,不同人群固定效果和注意事项不同)和正畸固定(调整牙齿位置,特殊患者治疗前需评估全身状况);手术治疗包括牙周手术(清除感染组织,不同人群手术有不同情况)和拔牙(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特殊患者拔牙有相应要求);修复治疗有种植牙(有一定适应证,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和义齿修复(分活动和固定义齿,适用于不同牙齿缺失情况,儿童乳牙缺失可制作间隙保持器)。
一、基础治疗
1.口腔卫生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是治疗牙齿松动的基础。每日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可使用巴氏刷牙法,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饭后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可抑制口腔细菌滋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齿邻面,去除邻面的牙菌斑和嵌塞的食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手部灵活性可能较差,可选择电动牙刷辅助清洁;儿童在家长监督下学习正确刷牙方法,3岁以下儿童可使用含氟牙膏不超过米粒大小,36岁儿童不超过豌豆大小。
2.洁治和刮治:牙石是导致牙周炎的重要因素,通过龈上洁治(洗牙)去除牙龈上方的牙石,龈下刮治去除牙龈下方的牙石和病变的牙骨质。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后进行洁治和刮治,避免感染加重。孕妇在孕期46个月进行洗牙相对安全。
3.调整咬合:咬合创伤可能导致牙齿松动,通过调整咬合关系,消除早接触和干扰,减轻牙齿的负担。对于有夜磨牙习惯的患者,可制作咬合垫,在夜间佩戴,减少牙齿磨损和咬合创伤。儿童在换牙期出现咬合异常,可定期观察,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
二、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常用的有含漱液如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细菌生长,减少牙菌斑形成;碘甘油可用于牙周袋内消炎。对于过敏体质者,使用前需进行过敏测试。儿童使用含漱液时要注意避免吞咽。
2.全身用药:在牙周炎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控制炎症。但抗生素的使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避免滥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药物时需调整剂量。
三、固定治疗
1.牙齿固定:对于松动度较小的牙齿,可采用牙周夹板将松动牙与相邻的健康牙固定在一起,增强牙齿的稳定性。固定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期间需定期复查。老年人由于牙齿本身的生理性退变,固定效果可能相对较差。儿童在恒牙萌出过程中,牙齿松动固定需谨慎,避免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
2.正畸固定:对于因牙齿排列不齐导致咬合异常引起的牙齿松动,可通过正畸治疗调整牙齿位置,改善咬合关系。正畸治疗周期较长,一般为13年,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按时复诊。青少年是正畸治疗的黄金时期,但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血液病的患者,正畸治疗前需评估全身状况。
四、手术治疗
1.牙周手术:对于严重的牙周炎患者,可进行牙周翻瓣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等手术,清除牙周袋内的感染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手术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老年人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儿童一般不进行牙周手术,除非病情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
2.拔牙:对于松动严重、无法保留的牙齿,应及时拔除。拔牙后需注意创口护理,避免感染。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拔牙前需控制血压、心率等指标。孕妇拔牙需在孕期46个月进行,且需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五、修复治疗
1.种植牙:对于拔牙后缺失的牙齿,种植牙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种植牙具有美观、舒适、咀嚼功能好等优点。但种植牙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患者需有足够的骨量和良好的全身状况。老年人如果骨密度较低,可能需要进行骨增量手术。儿童在成年后骨骼发育完全方可考虑种植牙。
2.义齿修复:包括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活动义齿适用于多个牙齿缺失的患者,可自行摘戴,便于清洁。固定义齿适用于少数牙齿缺失的患者,美观舒适,但需要磨除相邻的健康牙齿。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口腔情况和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义齿修复方式。儿童在乳牙缺失后可制作间隙保持器,防止邻牙移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