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疝气是什么意思
阴囊疝气指腹腔脏器经腹股沟区薄弱部位突入阴囊形成的疝,病因包括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及后天组织退变、腹压长期升高。症状有阴囊内可复性肿物及坠胀或疼痛感。诊断依靠体格检查与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1岁以下婴幼儿用疝气带)和手术(传统、无张力、腹腔镜疝修补术)。预防方面,婴幼儿减少哭闹、保持大便通畅,成年人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增强腹壁肌肉力量。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分别有不同观察重点、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一、阴囊疝气的定义
阴囊疝气是指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网膜等,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突出,进入阴囊内所形成的疝。从解剖学角度看,腹股沟区存在潜在的间隙,当腹内压力增高,同时腹股沟区的肌肉、筋膜等组织薄弱时,腹腔脏器就容易由此突出。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因长期腹压增加,就可能诱发阴囊疝气。
二、阴囊疝气的病因
1.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时,会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出生后未能正常闭合,就为腹腔脏器进入阴囊提供了通道,从而导致先天性阴囊疝气。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其鞘状突闭合延迟,阴囊疝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后天性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腹股沟区的肌肉、筋膜等组织会逐渐退变、薄弱。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患者)、重体力劳动等,会使腹内压力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导致腹腔脏器经腹股沟管突出至阴囊,形成后天性阴囊疝气。
三、阴囊疝气的症状
1.阴囊内可复性肿物:这是阴囊疝气最常见的症状。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阴囊内会出现肿物,通常质地较软,平卧休息或用手轻轻推送时,肿物可回纳入腹腔。例如,小儿在哭闹时,阴囊内肿物会明显增大,安静平卧后肿物可能缩小或消失。
2.坠胀感或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阴囊坠胀不适,尤其是肿物突出时间较长时。若发生嵌顿,即肿物无法回纳,会导致局部疼痛剧烈,且伴有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四、阴囊疝气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了解阴囊内肿物的大小、质地、是否可回纳等情况。如在患者站立或增加腹压时,观察肿物突出情况,再嘱患者平卧,看肿物能否回纳,同时还会检查腹股沟区有无压痛、肿物等。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性质(如肠管、网膜等),以及疝囊的大小、位置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与阴囊内其他疾病如睾丸鞘膜积液等相鉴别。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还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
五、阴囊疝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因为部分患儿随生长发育,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可采用疝气带压迫腹股沟区,阻止腹腔脏器突出,但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防止疝气带压迫过紧导致局部皮肤损伤或影响睾丸发育。
2.手术治疗:是治疗阴囊疝气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是将缺损周围的组织进行缝合修补,但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相对较慢;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利用人工补片加强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疝修补术则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同时探查双侧腹股沟区等优点,但对手术设备和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疝气类型等综合选择。
六、阴囊疝气的预防
1.对于婴幼儿,要尽量减少其哭闹,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加诱发阴囊疝气。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婴幼儿体质,促进鞘状突的正常闭合。
2.成年人应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避免长期腹压增高。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重体力劳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腹壁肌肉力量。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阴囊内肿物情况,如肿物突出频繁、不能回纳、孩子出现哭闹不止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使用疝气带时,要注意调整松紧度,定期检查局部皮肤,防止皮肤破损。洗澡时要避免疝气带沾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手术前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进行剧烈活动,同时按照医生指导,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防止腹压再次升高导致疝气复发。
3.孕妇:孕妇腹内压力本身较高,若患有阴囊疝气,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减少重体力劳动。孕期要定期产检,告知医生疝气情况,以便医生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处理和评估。一旦出现疝气嵌顿,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影响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