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孕妇感染可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病因是风疹病毒经飞沫、接触或垂直传播。临床表现分后天性风疹(含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诊断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针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专科治疗。预防措施有疫苗接种、隔离患者、加强个人卫生。对孕妇、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等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温馨提示。
一、风疹的定义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此疾病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二、风疹的病因
风疹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而传播。若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三、风疹的临床表现
1.后天性风疹
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前驱期: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无前驱期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持续12天。
出疹期:通常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出疹期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持续12周消退。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发生多系统损害。常见的表现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小头畸形、智力障碍等。
四、风疹的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如与风疹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等,可作出临床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取患者的鼻咽分泌物、血液、脑脊液等标本,接种于敏感细胞,可分离出风疹病毒,但操作复杂,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是诊断风疹的重要方法。若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风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也可诊断为近期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标本中的风疹病毒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等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五、风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症状较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若有咳嗽,可给予止咳药物。
3.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治疗:针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的各种并发症,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专科治疗。
六、风疹的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风疹减毒活疫苗,可用于8个月以上的易感者,特别是儿童和育龄妇女。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风疹病毒的免疫力,有效预防风疹的发生。
2.隔离患者:对风疹患者应进行隔离,避免其与易感人群接触,尤其是孕妇。隔离期从起病至出疹后5天。
3.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有助于减少风疹病毒的传播。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妇是风疹的重点关注人群,因为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严重的先天性缺陷。孕妇应尽量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若在妊娠早期(特别是妊娠前3个月)接触了风疹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以判断是否感染。若确诊感染,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综合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感染风疹。家长应按时带儿童接种风疹疫苗,这是预防儿童感染风疹的关键。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若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风疹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风疹后可能病情较重。此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注意加强自身防护,如佩戴口罩、注意保暖等。若接触了风疹患者,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必要时及时就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