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主要感染人和温血动物,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引发狂犬病,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包括管理动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保护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等。
一、概述
狂犬病毒(Rabies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该病毒主要感染人和温血动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进而引发狂犬病。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二、症状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狂躁型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进而出现恐水、怕风、咽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麻痹型患者则以肢体软瘫为主要表现。
三、传播途径
1.咬伤传播: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狂犬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
2.抓伤传播:如果被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抓伤,也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
3.舔舐传播:如果皮肤或黏膜接触了含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唾液,也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
4.呼吸道传播:狂犬病毒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但在密切接触过程中,狂犬病毒有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5.消化道传播:狂犬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四、诊断
1.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恐水、怕风、咽喉痉挛、肢体软瘫等,怀疑狂犬病。
2.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从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脑组织等标本中分离出狂犬病毒。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狂犬病毒核酸。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狂犬病毒抗体。
五、治疗
1.暴露前预防:对于可能接触狂犬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野外工作者等,可进行暴露前预防。暴露前预防的方法是接种狂犬病疫苗。
2.暴露后预防:如果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进行暴露后预防。暴露后预防的方法包括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伤口处理: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然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为0、3、7、14、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接种疫苗的剂量和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确定。
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如果患者的伤口深、面积大或位于头面部等重要部位,或患者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法是将免疫球蛋白均匀地注射到伤口周围,不需要进行局部浸润注射。
六、预防
1.管理动物:对家养犬进行登记、免疫,对野犬进行捕杀,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2.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不要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不要接触疑似患有狂犬病的野生动物。
3.保护伤口:如果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4.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方法。
七、注意事项
1.暴露后预防接种的时间: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建议在咬伤后24小时内接种。如果超过24小时,接种疫苗的效果可能会降低,但仍应接种疫苗。
2.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就医。
3.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注意事项: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情可能会更严重,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效果也可能会降低。因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4.疫苗的安全性:狂犬病疫苗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疫苗,接种后很少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由于狂犬病的病死率极高,因此,即使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也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狂犬病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八、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是狂犬病的高危人群,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儿童的安全,避免儿童接触野生动物。如果儿童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2.孕妇:孕妇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情可能会更严重,因此,孕妇在接触动物时应特别注意安全。如果孕妇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3.老人:老人的免疫功能可能会下降,因此,老人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情可能会更严重。老人在接触动物时应特别注意安全,如果老人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