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周炎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病因包括牙菌斑、局部促进因素(如牙石、食物嵌塞等)和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和移位等,诊断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基础治疗(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手术治疗、修复治疗和维护治疗。
一、牙周炎的定义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它主要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进而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二、病因
1.牙菌斑
牙菌斑是粘附在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落,为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例如,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等在牙周袋内大量繁殖,其产生的内毒素、蛋白酶等物质会破坏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口腔卫生状况不同,牙菌斑的形成和堆积情况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容易堆积,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成年人如果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也会导致牙菌斑堆积引发牙周炎。
2.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阻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促进牙周炎的发展。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牙石的形成速度可能不同,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烟中的成分会影响唾液的成分和流量,导致牙石更容易形成,增加牙周炎的患病几率。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萎缩,以及牙槽骨的吸收。例如,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不良等情况容易导致食物嵌塞,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有所不同,青少年可能因为牙齿替换过程中排列不齐等原因容易发生食物嵌塞,进而引发牙周炎;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牙齿的敏感性等可能改变,也可能影响食物嵌塞与牙周炎的关系。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局部炎症,进而影响牙周组织健康。
牙齿位置异常:某些牙齿的错位、扭转等位置异常情况,会使局部牙周组织受力不均,容易发生牙周炎。
3.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因素的反应性。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菌斑等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妊娠期龈炎,若病情加重可能发展为牙周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容易发生感染,且炎症不易控制,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严重牙周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可能因个体的血糖控制情况等有所不同。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对牙周炎的易感性。例如,家族中有牙周炎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高于一般人群,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
三、临床表现
1.牙龈炎症
牙龈红肿,探诊易出血。不同年龄人群牙龈炎症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牙龈炎症可能表现为牙龈边缘的轻度红肿,而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等原因,牙龈炎症可能不典型,但探诊出血仍然是重要的表现之一。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牙龈炎症可能会加重,出现更明显的红肿和出血。
2.牙周袋形成
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是牙周炎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牙周袋形成后,袋内会有炎性渗出物、细菌等,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随着牙周袋的加深,牙槽骨吸收逐渐加重。
3.牙槽骨吸收
通过X线片等检查可发现牙槽骨高度降低、骨密度改变等。牙槽骨吸收的程度不同,牙齿松动的情况也不同。轻度牙槽骨吸收时,牙齿可能无明显松动;中重度牙槽骨吸收时,牙齿松动度增加。
4.牙齿松动和移位
当牙槽骨吸收达到一定程度时,牙齿支持组织不足,出现松动。严重的牙周炎患者牙齿可发生移位,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不同年龄人群牙齿松动和移位的速度可能不同,老年人牙齿本身的支持组织可能有所退变,牙周炎时牙齿松动和移位可能相对更快;青少年如果患有严重的牙周炎,牙齿松动和移位也可能较为明显。
四、诊断
1.临床检查
牙龈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等,检查是否有红肿、出血、增生等情况。
牙周探诊:用牙周探针探测牙周袋的深度、附着丧失程度等。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当牙周袋深度大于3mm且有附着丧失时,提示有牙周炎。
牙齿松动度检查:通过手动或器械检查牙齿的松动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松动。
2.X线检查
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等X线片,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骨小梁的改变等,有助于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五、治疗原则
1.基础治疗
口腔卫生指导:教育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间隙刷等口腔清洁工具,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患者,口腔卫生指导的方式和重点可能不同,对于儿童,家长需要协助其进行口腔清洁;对于老年人,可能需要更简单易懂的口腔卫生指导方法。
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通过洁治术去除龈上牙石,龈下刮治术去除龈下牙石及菌斑,这是治疗牙周炎的重要基础步骤。
2.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牙周袋较深、牙槽骨吸收明显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牙龈切除术等,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
3.修复治疗
在牙周炎得到控制后,根据患者牙齿缺失、松动等情况进行相应的修复治疗,如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等,恢复咀嚼功能和美观。
4.维护治疗
牙周炎患者需要长期的维护治疗,定期复查,包括口腔检查、牙周探诊、X线检查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防止牙周炎复发。不同患者的维护治疗间隔时间可能不同,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例如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