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机一般包括痢疾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饮食不洁、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因素等。
1.痢疾杆菌感染
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菌属引起,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生活接触进入人体消化道。痢疾杆菌具有侵袭力,能穿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反应。
2.机体抵抗力下降
当人体因过度劳累、受凉、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因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肠道局部的防御功能减弱,痢疾杆菌更容易在肠道内定植和繁殖,从而引发细菌性痢疾。
3.饮食不洁
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痢疾杆菌可直接进入胃肠道。不洁食物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物质,进一步损伤肠道黏膜,降低肠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痢疾杆菌的风险。
4.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疾病等因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痢疾杆菌得以大量繁殖,引发肠道炎症和细菌性痢疾。
5.环境因素
在炎热、潮湿的季节,痢疾杆菌更容易滋生和传播。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如学校、托幼机构、集体食堂等,也容易发生细菌性痢疾的流行。
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