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目标是缓解孕妇症状、降低血胆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孕周及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不良情况风险;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处理(左侧卧位休息、定期复查指标、合理饮食、计数胎动)、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和S腺苷蛋氨酸)、产科处理(妊娠34周起监测胎儿状况、适时终止妊娠并依情况选分娩方式);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有孕妇避免抓挠、关注产后出血、遵医嘱服药,胎儿加强产前监护、出生后全面评估及相应处理,合并基础疾病的孕妇积极治疗基础病、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并调整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
一、治疗目标
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是缓解孕妇皮肤瘙痒症状,降低血胆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降低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不可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风险。
二、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休息上,孕妇应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同时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胆酸等指标,从而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合理均衡的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维持机体正常代谢需求。此外,还应计数胎动,若胎动异常如过于频繁或明显减少,需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提示胎儿存在窘迫等危险情况。
2.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血胆酸水平,改善瘙痒症状及肝功能,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线药物。
S-腺苷蛋氨酸:可对抗雌激素引起的胆汁淤积,对减轻瘙痒、改善肝功能有一定作用。
3.产科处理
产前监护:从妊娠34周开始需每周进行无应激试验(NST)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必要时行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以便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了解羊水指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脐动脉血流等指标。
适时终止妊娠:轻度患者可期待至妊娠3839周终止妊娠;重度患者妊娠达34周或伴有胎儿窘迫、胎盘功能减退、孕妇病情恶化等情况时,需及时终止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孕妇及胎儿情况,若孕妇情况良好,胎儿储备功能正常,可考虑阴道试产;但如果存在胎心异常、羊水过少、短时间内无法经阴道分娩等情况,应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自身:瘙痒时应避免用力抓挠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由于胆汁酸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孕妇可能存在维生素K缺乏情况,易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产后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包括阴道出血量、有无血肿等。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胎儿:产前需加强监护,密切关注胎儿宫内状况。若出现胎儿窘迫迹象,需及时处理,必要时尽快终止妊娠。出生后需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观察有无窒息、颅内出血等情况,监测血糖、黄疸等指标。由于胆汁酸的影响,新生儿可能出现暂时性肝功能异常等情况,需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3.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孕妇:对于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需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