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冬天就会长冻疮
冻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寒冷刺激,冬季低温使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血液循环差,儿童、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工作者易患;湿度影响,空气湿度大或皮肤潮湿加速体表热量散失增加患病风险,如女性做家务、儿童出汗后未及时换衣;个人体质方面,血液循环差、患特定疾病及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更易长冻疮;缺乏运动使血液循环减慢,上班族和儿童缺乏锻炼易受影响;衣着不当,穿着过少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不同人群可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儿童增添衣物、加强锻炼,老年人增加室内活动、注意保暖,女性做家务戴手套,户外工作者做好防护,患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寒冷刺激
冬季气温显著降低,人体末梢血液循环变差。冻疮好发于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廓等。这些部位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导致血流不畅。持续的低温使血管长时间痉挛收缩,造成组织缺氧、细胞损伤,之后小静脉会淤血、扩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从而形成冻疮。儿童皮肤娇嫩,末梢血液循环调节能力较弱,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发生冻疮;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也属于冻疮的高发人群。长期户外工作者,如交警、快递员等,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患冻疮的几率也会增加。
二、湿度影响
冬季空气湿度大或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会加速体表热量的散失,使皮肤温度更快下降。例如,手部经常接触冷水、脚汗多等情况,会让皮肤的散热速度加快,更容易发生冻疮。女性手部在冬季做家务时频繁接触冷水,就会增加冻疮的发生风险。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出汗,若衣物被汗水浸湿后未及时更换,也会因湿度增加而增加患冻疮的可能性。
三、个人体质
有些人本身血液循环较差,末梢循环功能不良,导致局部皮肤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较低。患有雷诺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管病变或神经损伤,影响了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功能,在冬季发生冻疮的概率较高。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人群,身体的抗寒能力和免疫力下降,也容易长冻疮。
四、缺乏运动
冬季人们户外活动相对减少,肢体缺乏运动,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产热能力。经常久坐不动的上班族,血液循环不畅,末梢部位供血不足,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而长冻疮。儿童如果在冬季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身体的抗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也容易长冻疮。
五、衣着不当
冬季穿着过少、过紧的衣物,会影响血液循环,使身体热量散失过快。鞋子过紧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导致脚部温度降低,增加长冻疮的风险;手套、帽子过薄,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暖作用,也容易使手部和耳部发生冻疮。身材瘦小的人皮下脂肪较少,保暖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选择合适、保暖的衣物。儿童衣物若不保暖或尺码不合适,也会增加冻疮的发生几率。
为预防冻疮,不同人群可采取相应措施。儿童应根据天气及时增添保暖衣物,保持皮肤干燥,加强户外锻炼以增强体质;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室内活动,注意手脚、耳部等部位的保暖;女性在做家务时尽量戴手套,避免手部频繁接触冷水;户外工作者要做好防护,穿戴足够保暖的衣物和装备;患有相关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