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炎性浸润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压疮炎性浸润期有以下临床表现:皮肤外观上红斑范围扩大、颜色加深,出现大小不等水疱;皮肤感觉迟钝,温度升高、硬度增加;在年龄方面,儿童病情进展快,老年恢复难;性别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主要与受压部位差异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活动受限者易发病;病史方面,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快且易感染并发症。
一、皮肤外观表现
红斑变化:受压部位的红斑范围进一步扩大,颜色加深,由原来的淡红色转为深红色。这是因为局部组织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导致皮肤的微循环障碍持续加重,使得皮肤颜色发生明显改变,从最初的可逆性红斑发展为不可逆的颜色改变阶段。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骶尾部最初出现淡红色红斑,随着病情进展,红斑颜色逐渐加深呈深红色。
水疱形成:皮肤表面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这是由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组织间隙中有渗出液积聚,形成了水疱。水疱可为表皮内水疱或表皮下水疱,疱壁较薄,内含黄色澄清液体。比如,在坐骨结节等骨隆突处,由于持续受压和摩擦等因素,容易形成水疱,水疱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蚕豆。
二、皮肤感觉及质地表现
感觉异常:受压部位皮肤感觉迟钝,患者对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这是因为局部组织受到压迫,神经末梢受到影响,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例如,炎性浸润期的患者,按压受压部位时,其反应相较于正常皮肤明显变弱,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
皮肤质地改变: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较周围正常皮肤温度高,且皮肤硬度增加,变得坚韧、厚实。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代谢异常,导致皮肤组织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比如,用手触摸炎性浸润期压疮部位的皮肤,能明显感觉到皮肤温度高于正常皮肤,且皮肤手感与正常皮肤不同,变得更为坚实。
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的特点
年龄方面:儿童皮肤较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在压疮炎性浸润期时,水疱等表现可能更为迅速出现,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下降、血液循环功能衰退等因素,炎性浸润期的表现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恢复相对困难。例如,老年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发生压疮进入炎性浸润期后,水疱愈合时间可能比年轻人长,且容易合并感染等情况。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中,如女性患者长期使用紧身衣物等导致局部受压情况时,可能在相应部位更早出现炎性浸润期表现。不过总体而言,性别对压疮炎性浸润期临床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个体因身体结构和日常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受压部位差异上,而非临床表现本身的本质区别。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的患者,如因疾病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压疮且进入炎性浸润期。而经常运动、体位变换频繁的人群,发生压疮进入炎性浸润期的概率相对较低。例如,长期卧床且缺乏有效体位变换的脑卒中患者,相较于经常活动的健康人群,其压疮发生并进入炎性浸润期的风险显著增高。
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本身存在微血管病变等情况,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在发生压疮进入炎性浸润期时,病情可能发展更为迅速,且更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足跟部压疮进入炎性浸润期后,感染的可能性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高,创面愈合也更为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