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什么
多发性骨髓瘤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骨骼、贫血、肾功能损害、感染等方面的表现,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治疗药物有蛋白酶体抑制剂等,不同人群治疗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正常情况下,B淋巴细胞会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发挥免疫作用,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的浆细胞发生异常克隆增殖,这些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会在骨髓中聚集,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等。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年龄一般在5070岁之间,男性略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监视等功能逐渐衰退,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这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化学毒物、辐射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工作的人群,其体内细胞受到辐射损伤,DNA发生突变的几率升高,进而可能诱发多发性骨髓瘤。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单一的生活方式因素必然导致该病发生,它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史: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浆细胞增多症等,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这类人群体内已经存在浆细胞异常的基础,在其他诱发因素作用下,更容易进一步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三、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骨骼相关表现:由于异常浆细胞在骨髓中增殖,破坏骨质,患者常出现骨痛症状,多发生在腰骶部、胸廓等部位,疼痛可能会在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病理性骨折,例如轻微外力下就可能发生骨折,这是因为骨质被破坏后强度下降所致。
贫血相关表现:异常浆细胞增殖占据骨髓空间,影响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者会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肾功能损害:患者体内异常浆细胞分泌的蛋白等物质可能损伤肾脏,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感染相关表现: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症状。
四、诊断相关内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贫血表现,如血红蛋白降低等。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依据,骨髓中可见大量异常浆细胞(通常大于10%)。
血清蛋白电泳:可发现异常的M蛋白峰,这是由于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分泌大量单一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所致。
血钙、血肌酐等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等情况,高钙血症表现为血钙升高,肾功能损害时血肌酐升高等。
五、治疗相关概况(仅提及药物名称)
目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有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等)、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等)、单抗类药物(如达雷妥尤单抗等)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常规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因为儿童发病极为罕见,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策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