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衣高血压怎么回事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诊室测血压升高但家中自测正常的现象,其发生与神经内分泌、心理因素有关,诊断依据家测与诊室测血压,有潜在危害,可通过家庭监测、健康生活方式等应对,与持续性高血压在发病机制、预后、诊疗管理上有区别,核心是明确其定义、机制、诊断、危害及应对与持续性高血压的不同。
一、白大衣高血压的定义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正常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患者见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时,由于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导致体内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引起血压升高。
二、发生机制
(一)神经内分泌因素
当患者处于医疗环境中,受到应激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使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例如,研究发现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诊室测量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在家中自测时。
(二)心理因素
患者对就医和测量血压存在特定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压力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影响血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能因自身心理特点有所差异,比如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在医疗场景下产生较强烈的紧张情绪,从而更易出现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儿童由于对医疗环境的陌生感,也可能在诊室中出现血压升高情况,但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对医疗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化可能影响该现象的表现。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可能在心理应激下更易诱发白大衣高血压,因为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血压调节易感性。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家庭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测量来诊断。一般来说,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但家庭自测血压收缩压<135mmHg和舒张压<85mmHg,即可考虑白大衣高血压。不同年龄阶段的诊断标准略有差异,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在判断儿童是否为白大衣高血压时需参考儿童相应的血压正常标准值范围来进行评估。
四、潜在危害及应对
(一)潜在危害
虽然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家中血压正常,但长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下,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一定潜在影响,如增加未来发生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等。对于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若长期存在白大衣高血压,可能会对其心血管发育等产生一定不良潜在影响;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动脉硬化等情况,白大衣高血压可能会加重对血管等的损害。
(二)应对措施
对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首先建议进行家庭血压的长期监测,了解自己真实的血压波动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适量膳食纤维等)、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应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减少其对医疗环境的紧张感;老年人要注重心理调节,保持平和心态,可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等方式来缓解在医疗场景下的紧张情绪,从而更好地监测和管理血压情况。
五、与持续性高血压的区别
持续性高血压是无论在诊室还是家中自测血压均高于正常范围。而白大衣高血压仅诊室血压升高,家中血压正常,二者的发病机制、预后等均有所不同。在诊断和治疗管理上也有差异,持续性高血压需要更积极地进行包括可能的药物干预等综合管理,而白大衣高血压更多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密切监测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