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什么意思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发的肝脏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有多种症状,慢性症状多不明显且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感染后有不同影响和注意事项;诊断方法有血清学、病毒学、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病毒、保肝和对症治疗;预防措施有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加强血液管理和做好个人卫生。
一、乙型肝炎的定义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HBV具有嗜肝性,主要在肝脏内复制,可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
二、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针灸针、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感染。
2.母婴传播:感染HBV的母亲在分娩前后将病毒传给婴儿,是我国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性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感染HBV。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2.慢性乙型肝炎:许多患者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四、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HBV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与HBV感染者有血液、体液的接触,按时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
2.孕妇:感染HBV的孕妇需要在孕期进行密切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监测。为了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感染HBV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肝脏修复能力减弱,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4.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感染HBV后可能会影响原有疾病的病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五、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检测乙肝五项指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可判断是否感染HBV及感染的状态。
2.病毒学检查:检测HBVDNA定量,可了解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
3.肝功能检查: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4.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CT等,可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判断是否有肝硬化等并发症。
六、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等,可抑制HBV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2.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
3.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如黄疸、腹水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七、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
2.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采取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3.加强血液管理: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和血制品的安全。
4.做好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