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是婴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合,导致主动脉血液分流至肺动脉,增加肺循环血量和心脏负担。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早产是重要危险因素。症状因分流量而异,分流量小可能无症状,分流量大则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成人期还可能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治疗有药物、介入和手术三种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多数患者经有效治疗预后良好,治疗后需定期随访,患者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概述
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一条血管,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动脉导管会自然闭合。若持续不闭合,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主动脉血液分流至肺动脉,增加肺循环血量和心脏负担。
二、病因
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遗传方面,某些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包括母亲在孕期患风疹等病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服用某些药物、酗酒、早产等,其中早产是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危险因素,胎龄越小,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越高。
三、症状
1.分流量小的患者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2.分流量较大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多汗、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婴幼儿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3.成人期可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心悸、乏力等症状,还可能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能清晰显示动脉导管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分流情况。
3.心电图:可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分流量较大时可出现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的表现。
4.胸部X线:可见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等表现。
5.心导管检查:一般用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评估肺动脉压力和阻力时。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可使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药物促进动脉导管闭合,但这些药物可能有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2.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处,封堵动脉导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3.手术治疗: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如动脉导管粗大、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动脉导管结扎术、切断缝合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应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避免呛奶,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心脏功能和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如需手术或介入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尽量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2.孕妇:孕期应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特别是在孕早期。定期进行产检,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心脏发育异常。
3.老年人: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和心脏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七、预后与随访
1.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了解心脏功能和封堵器情况。
3.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