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感染,因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包括细菌(如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病毒(如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其他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不同年龄段感染特点有别;二是肿瘤热,白血病细胞释放致热物质引起,一般为低热,无寒战,用抗生素无效、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降温,疾病进展期或复发时常见,年龄较大患者耐受性差;三是其他因素,如输血反应、某些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如阿糖胞苷)可致发热,儿童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也会影响发热情况,不良生活方式增加感染机会,基础疾病会使感染风险及治疗难度增大。
一、感染
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正常造血受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缺陷,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1.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以及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侵入人体。例如,患者化疗后口腔黏膜破损,口腔内的细菌就可能趁机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感染发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更低,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也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2.真菌感染: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患者免疫功能的持续低下,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念珠菌感染常发生在口腔、消化道等部位,表现为鹅口疮、食管炎等;曲霉菌感染多发生在肺部,可引起发热、咳嗽、咯血等症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
3.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口唇疱疹、带状疱疹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累及肺部、肝脏等多个器官,导致发热、咳嗽、肝功能异常等症状。儿童感染病毒的几率相对较高,且感染后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高热惊厥等。
4.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卡氏肺孢子虫等也可能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常见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表现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
二、肿瘤热
白血病细胞本身可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物质,引起机体发热,这种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通常在38℃左右,不伴有寒战,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使体温下降。肿瘤热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尤其是疾病进展期或复发时。年龄较大的患者对肿瘤热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更容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三、其他因素
输血反应也可能导致患者发热,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对输入的血液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寒战等症状。此外,某些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能表现为发热,如阿糖胞苷等。儿童在输血或使用化疗药物时,由于其生理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同时,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发热情况,如不注意个人卫生、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从而导致发热。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更易发生感染发热,且感染后治疗难度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