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乙肝要注意什么
乙肝患者的管理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定期检查(每36个月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每年12次肝脏超声,每6个月查甲胎蛋白)、规范治疗(符合指征者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异常时辅助保肝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禁酒、控制脂肪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有氧运动),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同时要做好预防传染工作(避免血液传播、性传播,阻断母婴传播)。
一、定期检查
1.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升高可能意味着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肝功能的异常变化。
2.乙肝病毒定量检测: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了解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对于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一般每36个月检测一次。
3.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可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肝硬化等情况。建议每年进行12次检查。
4.甲胎蛋白检测:是一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乙肝患者应每6个月检测一次。
二、规范治疗
1.抗病毒治疗: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导致病毒耐药或病情复发。
2.保肝治疗:当肝功能异常时,可使用一些保肝药物辅助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但保肝药物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豆类等。
避免饮酒: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细胞,乙肝患者应绝对禁酒。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免引起脂肪肝,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
2.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睡眠过程中肝脏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和修复。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乙肝后,免疫系统可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仍需定期检查,密切关注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儿童用药需谨慎,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2.孕妇:孕妇感染乙肝后,可能会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因此,孕期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定量。如果病毒载量较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分娩后,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能力降低,感染乙肝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五、预防传染
1.避免血液传播: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在就医过程中,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2.性传播预防:乙肝患者的性伴侣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
3.母婴传播阻断:如前文所述,孕妇要做好孕期检查和干预措施,新生儿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