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血管炎
过敏性血管炎是主要累及真皮上部小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疾病,由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引发,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皮肤表现(如可触及紫癜等)和系统表现(如关节、肾脏、肺部、胃肠道症状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免疫指标等)和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上部小血管典型病理表现),儿童患者需注意皮肤清洁等,老年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概括为:过敏性血管炎是累及真皮上部小血管的疾病,发病与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靠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过敏性血管炎的定义
过敏性血管炎又称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真皮上部小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疾病。它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上,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释放溶酶体酶,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而引发的。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可能与感染等因素关系较为密切,例如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免疫反应;而老年人发病可能还与基础疾病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相对紊乱等有关,且随着年龄增长,血管本身的弹性等改变也可能影响炎症的发生发展。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对发病有一定间接影响,不过总体上男女发病概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类等)、化学物质(染发剂等)、生物制品等,会增加发病风险。此外,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间接参与过敏性血管炎的发病过程。
(四)病史因素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自身免疫紊乱的基础可能使得发生过敏性血管炎的几率增加;有明确药物过敏史的人群,再次接触相关致敏药物时更易诱发过敏性血管炎。
三、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一)皮肤表现
常出现可触及的紫癜,多分布于下肢,尤其是小腿伸侧,紫癜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还可能伴有红斑、丘疹、水疱、溃疡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皮损。
(二)系统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受累表现,累及肺部时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肺部症状,累及胃肠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四、诊断相关内容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情况。
血沉:通常会加快,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程度。
免疫指标:补体C3、C4可能降低,自身抗体检查可能有阳性发现,如抗核抗体等,但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二)组织病理检查
皮肤活检可见真皮上部小血管管壁及其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核破碎,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等典型病理表现,这是诊断过敏性血管炎的重要依据。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出现紫癜等皮肤表现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评估各项检查及治疗措施的风险受益比,尽量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非药物干预或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与过敏性血管炎的相互影响。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等,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康复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