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
慢性荨麻疹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避免如食物、药物、环境等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及缓解压力。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为一线用药,第一代有嗜睡等不良反应,第二代相对安全,难治性病例可考虑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权衡利弊,老年人用药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认知和平衡的影响,各人群还应针对自身特点避免诱因、调整生活。
一、一般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常与多种因素相关,需仔细排查并避免。例如食物方面,常见的如海鲜、牛奶、鸡蛋等可能致敏,应观察自身进食后反应,若诱发荨麻疹发作则需避免食用。药物方面,青霉素、阿司匹林等可引起过敏,有相关过敏史者禁用。环境因素中,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可通过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被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减少接触。部分患者可能因冷热刺激、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诱发,应尽量避免皮肤暴露于过冷过热环境,选择宽松柔软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2.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至关重要,长期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加重慢性荨麻疹症状,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在发作期剧烈运动,可选择如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方式,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精神压力也是慢性荨麻疹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之一,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有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对注意力要求高职业的患者需谨慎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更高,一般建议连续规律使用,根据病情控制情况调整剂量。部分患者在常规剂量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增加剂量。
2.生物制剂:对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当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如奥马珠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游离的IgE,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受体的激活,从而控制症状。通常每24周皮下注射一次,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善,用药需谨慎。在选择抗组胺药物时,优先考虑第二代抗组胺药,因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对于低龄儿童,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可能的诱发因素,如毛绒玩具、宠物等,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用药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慢性荨麻疹孕妇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在孕期特定阶段可谨慎使用。哺乳期妇女若使用药物,需关注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必要时暂停哺乳。同时,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要注意饮食均衡,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接触已知的诱发因素。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抗组胺药物可能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和平衡能力,增加跌倒风险,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可选择更温和的运动如慢走等。同时,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因皮肤干燥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