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肝是什么病
慢性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传播,病毒复制及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致慢性炎症。多数患者初期无症状,随病情发展会有黄疸等表现,诊断依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保肝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者)治疗需特殊考量。预防要避免血液传播、安全性行为和做好母婴阻断。
一、慢性丙肝的定义
慢性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HCV感染后,若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复制,导致肝脏发生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入血,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对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造成损伤,长期的免疫损伤和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脏慢性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丙肝。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等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还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体征:在疾病早期,肝脏可能轻度肿大,质地较软,有压痛和叩击痛。病情进展至肝硬化时,肝脏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可触及结节。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包括丙肝抗体检测、HCVRNA定量检测、肝功能检查等。丙肝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HCV,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HCVRNA定量检测阳性则可确诊现症感染。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的损伤程度,检测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
2.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有助于发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五、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丙肝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这些药物可以直接抑制HCV的复制,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少。
2.保肝治疗: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以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慢性丙肝相对较少,但一旦确诊,治疗方案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由于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时需更加谨慎,同时要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和体征,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
2.孕妇:孕妇感染慢性丙肝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在孕期,一般不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分娩后,应及时对新生儿进行丙肝筛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丙肝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不良反应。
4.合并其他疾病者:如合并艾滋病、乙肝等疾病的患者,治疗方案需要更加个体化。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
七、预防措施
1.避免血液传播: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尽量减少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可降低感染丙肝的风险。
3.母婴阻断:对于感染慢性丙肝的孕妇,应在分娩过程中尽量减少胎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产后避免母乳喂养,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