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吃什么药
抗组胺药物和其他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不同人群用药有别。抗组胺药分两代,第一代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能控症状但中枢抑制作用强,特殊人群慎用;第二代如西替利嗪等是慢性荨麻疹一线用药,安全性高,适用各人群,低龄儿童用药遵医嘱。其他药物中,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或喉水肿患者,因不良反应不作为常规用药;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奥马珠单抗适用于难治性慢性荨疹,但价格贵。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优先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低龄儿童避免第一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权衡利弊,尽量避免风险大的药;老年人选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一、抗组胺药物
1.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这类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具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易引起嗜睡、口干、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是从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群,如司机、高空作业者等应谨慎使用。因其可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也需慎用。
2.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相比第一代,它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较弱,安全性较高,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认知功能。多数患者每天服用一次即可有效控制症状,长期使用耐受性良好。对各种年龄、性别患者均适用,但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在低龄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剂型和药物,具体需遵医嘱。
二、其他药物
1.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重症或伴有喉水肿的患者,以缓解患者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因此不作为常规用药,仅在病情严重且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短期使用。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孕妇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谨慎权衡利弊。
2.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如奥马珠单抗,适用于难治性慢性荨疹。它通过与体内的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减少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其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也较高。但价格相对昂贵,可能限制部分患者使用。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过敏史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注射部位反应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考虑第二代抗组胺药,且需根据年龄、体重选择合适剂型和规格,严格遵医嘱使用。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防止因中枢抑制作用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若症状较轻,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如需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用药对母体疾病治疗的必要性和对胎儿或婴儿潜在风险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第一代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若必须使用,需密切监测胎儿或婴儿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且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健康问题。选择药物时,优先考虑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因老年人可能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差,若出现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