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冻疮
冻疮的成因主要包括寒冷与血液循环障碍(长时间低温潮湿使体表血管痉挛、血流减慢、血液瘀滞,肢体末端、老人、儿童及长期户外工作或不注意保暖人群更易受影响)、皮肤湿度影响(潮湿加速热量散失、阻碍血液循环、降低抗寒能力,如经常接触水或脚部易出汗者易患)、个人体质因素(天生对寒冷敏感或患雷诺氏病、糖尿病等有血管病变或血液循环问题的人群风险增加)、缺乏运动(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新陈代谢降低、身体对寒冷适应能力减弱),同时给出温馨提示,如老人要注意保暖和适当运动,儿童及时增减衣物、涂抹护肤霜,户外工作人群合理安排时间、工作间隙活动,患基础疾病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注意保暖检查等。
一、寒冷与血液循环障碍
冻疮的主要原因是寒冷,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环境时,体表血管会发生痉挛,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瘀滞。这是因为低温会使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长时间收缩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特别是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等部位,由于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对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循环功能本身就较弱,在寒冷环境下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增加患冻疮的风险。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也容易得冻疮。而长期从事户外工作,或生活中不注意保暖的人群,频繁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体表血管反复收缩舒张,血管的调节功能受损,也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冻疮。
二、皮肤湿度影响
皮肤湿度也是导致冻疮的重要因素。潮湿会加速体表热量的散失,使局部温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寒冷对皮肤的损害。在潮湿环境中,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增加,阻碍了皮肤的血液循环,降低了皮肤的抗寒能力。例如,经常接触水的工作者,如渔民、洗衣工等,手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得冻疮。同时,在冬季如果鞋子不透气,脚部容易出汗,造成局部潮湿,也会增加患冻疮的几率。
三、个人体质因素
不同人的体质对寒冷的耐受程度不同,一些人可能天生对寒冷更为敏感,皮肤血管对寒冷的反应较为强烈,更容易出现血管痉挛和血液循环障碍。患有雷诺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由于本身存在血管病变或血液循环问题,患冻疮的风险也会增加。雷诺氏病患者的血管对寒冷刺激反应异常强烈,会导致手指或脚趾等部位的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缺血。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使皮肤对寒冷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冻疮。
四、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血液循环减缓,新陈代谢降低,使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弱。经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和调节功能。相反,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较差,在寒冷环境下就更容易得冻疮。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寒能力,有助于预防冻疮的发生。
五、温馨提示
老年人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物,尤其是手脚、头部和颈部等部位,可以佩戴手套、帽子和围巾。选择保暖性能好、透气性强的衣物和鞋子,避免穿得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促进血液循环。儿童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玩耍。家长可以给孩子的手脚涂抹护肤霜,保持皮肤滋润。对于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工作间隙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搓手、跺脚等,促进血液循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雷诺氏病、糖尿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在冬季要更加注意保暖,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