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生冻疮
冻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如血液循环不良,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循环差,老人、儿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出现;皮肤湿度大,多汗及穿着不透气鞋袜会加速热量散失、减弱皮肤屏障;体质差异,体质弱、经期或孕期女性、营养不良或贫血者耐寒能力差)、环境因素(寒冷使皮下小动脉痉挛收缩、血浆渗出,风速加快皮肤热量散失)、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使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慢,保暖不当如穿着过少过薄、鞋子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以及疾病因素(雷诺氏病使外周血管对寒冷敏感,糖尿病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血液循环和感觉)。
一、生理因素
1.血液循环不良:冻疮常见于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指、脚趾、耳朵等,这些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为了保持核心体温,外周血管会收缩,导致血液循环进一步减慢。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他们的血管弹性较差或心血管功能较弱,血液循环本身就相对不畅,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使得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从而增加了生冻疮的风险。
2.皮肤湿度: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会加速体表热量的散失,降低皮肤的温度。手脚多汗的人,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使皮肤温度迅速下降。同时,潮湿的皮肤会使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减弱,更容易受到寒冷的损伤。在寒冷的冬季,如果穿着不透气的鞋袜,会使脚部出汗后不易蒸发,增加了脚部生冻疮的可能性。
3.体质差异:有些人天生体质较弱,耐寒能力较差。例如,一些女性在经期或孕期,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发生变化,导致身体的抗寒能力下降。此外,营养不良、贫血等因素也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寒能力,使得这些人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下比其他人更容易生冻疮。
二、环境因素
1.寒冷:寒冷是导致冻疮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当皮肤长时间暴露在010℃的低温环境中时,皮下小动脉会发生痉挛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管会出现麻痹性扩张,血浆渗出,形成水肿和水疱。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常常低于0℃,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很容易生冻疮。
2.风速:风速会影响人体的体感温度,加快皮肤表面热量的散失。在相同的气温下,风速越大,人体感觉越寒冷。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大风天气会使皮肤的散热速度明显加快,即使穿着足够的衣物,也可能因为风速的影响而使局部皮肤温度过低,增加生冻疮的几率。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会减慢,导致身体的抗寒能力下降。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如果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久坐不动,会使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冻疮。
2.保暖不当:穿着过少、过薄或不保暖的衣物,会使身体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增加生冻疮的风险。例如,在寒冷的天气里,不戴帽子、手套,穿着露脚踝的裤子等,都会使相应部位的皮肤温度过低,容易受到寒冷的损伤。此外,鞋子过紧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也会增加生冻疮的可能性。
四、疾病因素
1.雷诺氏病:这是一种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受到寒冷或情绪刺激时,手指或脚趾的小动脉会发生痉挛,导致局部缺血。雷诺氏病患者的外周血管对寒冷更为敏感,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血管痉挛和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增加生冻疮的几率。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液循环;神经病变会使患者对寒冷和疼痛的感觉减退,不能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寒冷环境下生冻疮的风险较高,而且一旦发生冻疮,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障碍,伤口愈合也比较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