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特殊人群提示。一般治疗要避免搔抓,选宽松棉质衣物,合理清洁护理皮肤,控制居住环境。药物治疗分外用(如糖皮质激素类、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止痒剂)和系统药物(抗组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物理治疗采用光疗,但有适用人群限制。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选刺激性小药物,严格控制剂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谨慎;老年人加强保湿,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一般治疗
1.避免搔抓:搔抓会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炎症和瘙痒,形成恶性循环。可通过戴手套、剪短指甲等方式减少搔抓行为。对于儿童,家长要加强看护,防止其不自觉搔抓。
2.衣物选择:应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紧身、化纤材质的衣服,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适用此原则,如老人皮肤更干燥,化纤衣物摩擦易加重瘙痒;女性若有穿紧身衣习惯应及时改正。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237℃,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为宜,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清洁产品。洗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对于皮肤敏感人群或干性皮肤者,更要注重保湿。
4.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凉爽、通风,避免温度过高和湿度过大。室内可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节湿度在40%60%。对于有养宠物习惯的患者,要注意宠物卫生,避免动物毛发等加重瘙痒。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可减轻炎症和瘙痒,适用于不同程度痒疹。但长期使用可能有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适用于面部、褶皱部位等皮肤薄嫩处,相对糖皮质激素安全性较好,但可能有局部刺激症状。
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有收敛、止痒作用,可缓解瘙痒症状,尤其适用于轻度痒疹。
2.系统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适用于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者。部分抗组胺药可能有嗜睡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活动。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感染、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用于难治性痒疹,但不良反应较多,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三、物理治疗
1.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UVA光疗可改善痒疹症状,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来发挥作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护眼睛、生殖器等敏感部位,治疗后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红斑等不良反应。光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对于患有光敏性疾病、皮肤肿瘤等患者不适用光疗。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且用药剂量需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影响生长发育。家长要注意看护儿童,避免搔抓,勤剪指甲。对于瘙痒严重影响睡眠的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抗组胺药物,但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烦躁等。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尽量避免使用系统药物,外用药物也应选择相对安全的种类,如炉甘石洗剂。如需使用其他药物,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使用。孕期皮肤可能会因激素变化更敏感,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接触过敏原。哺乳期用药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有无不适。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痒疹可能更易发生且瘙痒程度较重。除药物治疗外,要加强皮肤保湿,可增加保湿剂涂抹次数。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使用系统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正在服用心血管药物等,使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时要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