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哪些
三大类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缺血性疾病,前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阻塞引发,后者包括TIA和脑梗死,诊断依靠多种检查,治疗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介入及手术等,不同特殊人群治疗有不同注意点)、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因非外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后者是病变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诊断靠头颅CT等,治疗有控制血压、手术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心脑血管功能性疾病(如心律失常、功能性头晕,前者是心脏冲动异常,后者由精神心理等因素引起,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有药物、导管消融等,不同特殊人群治疗各有考量)。
一、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1.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中老年人、男性、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症状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用药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风险增加也需格外关注。
2.脑缺血性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持续不超过24小时。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群易患。常见症状有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头晕等。诊断依靠头颅CT、MRI等检查。治疗有药物治疗(如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也可能发生,治疗要更加谨慎。
二、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易发生。症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头颅CT可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手术清除血肿等。老年人脑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孕妇脑出血治疗时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2.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是常见病因。症状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诊断依靠头颅CT、脑脊液检查等。治疗有卧床休息、药物止血、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中,年轻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异常有关,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性差,治疗方案需谨慎制定。
三、心脑血管功能性疾病
1.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有心脏病史、长期精神紧张、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人群易患。症状有心悸、胸闷、头晕等。诊断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等。特殊人群中,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因素;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2.功能性头晕: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由精神心理因素、内耳疾病等引起的头晕。长期焦虑、抑郁、睡眠不足的人群多见。表现为头晕、头重脚轻等。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如抗焦虑抑郁药物)等。特殊人群中,孕妇因体内激素变化和心理压力易出现功能性头晕,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功能性头晕可能与平衡功能减退有关,要注意预防跌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