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怎么检查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检查方法多样,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可能有贫血)、肝功能(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白/球比例倒置)、凝血功能(凝血指标异常、D二聚体升高)、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升高)、血糖降低、血氨可能升高等;影像学检查有B超(“亮肝”征,对早期病变诊断价值有限)、CT(显示肝脏密度减低,有辐射,孕早期慎用)、MRI(信号改变,无辐射但费用高、时间长);肝穿刺活检是金标准,病理可见肝细胞脂肪空泡,但属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特殊人群提示孕妇检查前了解相关情况,选择检查权衡利弊,孕早期避免CT,肝穿刺前评估凝血,合并基础病密切监测,检查时保持良好心态配合。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达(20~30)×10?/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血小板计数通常降低,可能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可正常或轻度下降,反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
2.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可超过171μmol/L。血清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U/L,明显低于其他重型肝病时的转氨酶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可超过正常妊娠时的水平。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
3.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D二聚体升高,反映体内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4.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尿酸升高较为明显,可能与组织破坏、乳酸生成过多,抑制尿酸排泄有关。
5.血糖:血糖降低,常低于正常水平,这是由于肝糖原合成减少及消耗增加所致。低血糖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一个重要特征,严重时可导致孕妇昏迷,危及生命。
6.血氨:血氨可升高,提示肝性脑病的可能。血氨升高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孕妇出现神志改变、行为异常等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便捷的优点。典型表现为肝脏实质呈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回声增强,呈“亮肝”征,肝内血管纹理模糊。B超检查可初步判断肝脏的形态、大小及实质回声情况,但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
2.CT检查:CT检查对肝脏病变的诊断更为准确,可显示肝脏密度减低,肝内血管分支清晰可见。增强扫描后,肝脏强化不明显。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变化,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在妊娠期应谨慎使用,尤其是孕早期。
3.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能够多平面成像,可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时,MRI表现为肝脏T1WI和T2WI信号改变,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且MRI无辐射,相对较为安全,但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孕妇需要保持安静配合检查。
三、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金标准,可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典型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呈蜂窝状,细胞核位于中央,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但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因此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仅在诊断不明确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孕妇而言,在进行各项检查前要充分了解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对于孕早期的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CT检查。在进行肝穿刺活检时,需严格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以降低出血风险。如果孕妇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在检查期间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