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容易生冻疮
冻疮的发生受环境和个体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寒冷(皮肤长时间处于010℃低温使皮下小动脉先收缩后麻痹扩张,导致静脉淤血、血液循环不良,如北方冬季室外工作者易患)和潮湿(加速体表热量散失,增加发病风险,如南方冬季湿度大及潮湿环境工作人群易患);个体因素有血液循环不良(末梢循环差如儿童、老人、雷诺氏病患者,缺乏运动如办公室职员)、皮肤散热过快(衣着单薄、暴露部位易受寒冷侵袭)、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B族、C及贫血影响皮肤代谢和血液循环)、其他因素(体质差异、内分泌失调如女性特殊生理时期),针对儿童、老人、血液循环疾病患者、女性特殊生理时期人群也给出了相应温馨提示。
一、环境因素
1.寒冷:寒冷是冻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当皮肤长时间暴露在010℃的低温环境中,皮下小动脉会发生收缩,随着时间推移,血管会出现麻痹而扩张,导致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从而引发冻疮。例如在我国北方的冬季,室外工作者如交警、快递员等,由于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就容易生冻疮。
2.潮湿:潮湿会加速体表热量的散失,使身体局部温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冻疮发生的风险。比如经常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的渔民、洗衣工等人群,他们手部、脚部等部位接触水分较多且不易干燥,更容易出现冻疮。在南方的冬季,空气湿度较大,即使气温没有北方那么低,也有不少人会生冻疮。
二、个体因素
1.血液循环不良
末梢循环差:一些人本身末梢血液循环功能较弱,如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雷诺氏病等疾病的人群。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则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原因,导致血液循环减慢。雷诺氏病患者会出现肢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这些人群的手部、脚部、耳朵等末梢部位更容易生冻疮。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血液循环速度较慢,热量产生不足,也容易导致冻疮的发生。办公室职员等长时间坐着工作、运动量少的人群,患冻疮的几率相对较高。
2.皮肤散热过快
衣着单薄:穿着过少、过紧的衣物,会使身体热量散失加快,局部皮肤温度降低,增加冻疮发生的可能性。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在寒冷天气穿得比较单薄,尤其是露脚踝、露手腕等部位,就容易在这些部位出现冻疮。
暴露部位:身体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面部、耳朵、手部、脚部等,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是冻疮的好发部位。
3.营养缺乏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营养素,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降低皮肤的抗寒能力。例如维生素B族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缺乏时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皮肤的抵抗力会下降。
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从而更容易生冻疮。
4.其他因素
体质差异:不同人的体质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不同,一些体质较弱、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生冻疮。例如患有慢性疾病、身体虚弱的人,他们的身体调节能力较差,在寒冷环境中更难维持正常的体温和血液循环。
内分泌失调: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内分泌失调,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导致皮肤对寒冷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生冻疮。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皮肤娇嫩,末梢循环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寒冷季节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如佩戴手套、帽子、围巾等,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同时,要鼓励儿童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寒冷的感知和调节能力下降,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保持室内温暖、干燥。患有雷诺氏病等血液循环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改善血液循环。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要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