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症状
小儿湿疹症状多样,急性期在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粟粒大小丘疹等,伴剧烈瘙痒;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仍有丘疹及少许鳞屑;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不同部位症状有特点,头面部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四肢多在肘窝、腘窝,躯干部相对轻。还有特殊类型,脂溢性湿疹多见于13个月婴儿皮脂腺丰富处,干性湿疹多见于瘦弱婴儿四肢伸侧及躯干。家长需密切观察,防孩子搔抓,注意皮肤清洁护理、选合适衣物;有家族过敏史孩子家长更要注意护理与环境控制,孩子患病及时就医,勿自行用药。
一、小儿湿疹的症状
1.急性期症状:多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和结痂。皮疹常对称分布,边界一般不太清晰。患儿常因瘙痒而烦躁不安、哭闹,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瘙痒程度较为剧烈,可能导致孩子不自觉搔抓,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甚至引发感染。例如,在面颊部、额部等暴露部位常先出现红斑,很快发展为密集的小水疱,水疱破裂后有淡黄色液体渗出。
2.亚急性期症状:红肿和渗出减轻,但仍有少量丘疹及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或轻度浸润。瘙痒症状有所缓解,但仍会间断发作,孩子可能时不时搔抓。皮肤表面相对急性期更为干燥,但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若受到外界刺激,如摩擦、接触刺激性物质等,病情容易反复。
3.慢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有明显的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或减退。好发于手部、足部、肘窝、腘窝等部位。瘙痒呈阵发性,遇热或情绪波动时瘙痒加剧。比如孩子的手部皮肤可能变得像树皮一样粗糙,纹理加深,颜色也可能与周围正常皮肤不同。
二、不同部位小儿湿疹症状特点
1.头面部:新生儿及小婴儿较为常见,多在出生后13个月发病。初期常表现为面颊部红斑,逐渐蔓延至额部、头皮,可出现小丘疹、水疱,严重时渗出明显,形成黄色痂皮。如有些新生儿的头皮会出现油腻性的黄色痂屑,清理后又会反复出现。
2.四肢:上肢多见于肘窝,下肢多见于腘窝。急性期以红斑、丘疹、渗出为主;慢性期则以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为主。孩子在活动时,这些部位的皮肤由于摩擦,症状可能会加重。比如孩子在屈伸肘关节、膝关节时,肘窝、腘窝处的湿疹可能因摩擦而瘙痒加剧,导致孩子不愿活动。
3.躯干部:症状相对头面部和四肢可能较轻,可出现散在的红斑、丘疹,有时会融合成片。因躯干部皮肤面积较大,衣物的摩擦对其影响也较大。例如,穿着材质粗糙的衣物,可能会刺激躯干部湿疹,使其瘙痒加重。
三、特殊类型小儿湿疹症状
1.脂溢性湿疹:常见于13个月婴儿,多发生在头皮、眉间、鼻唇沟等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为皮肤潮红,上覆黄色油腻性鳞屑,一般无明显瘙痒,孩子较少因搔抓而哭闹。但如果不及时清理,鳞屑堆积可能会影响局部皮肤的正常代谢。
2.干性湿疹:多见于瘦弱的婴儿,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躯干。皮肤干燥、脱屑,表面有细小裂纹,犹如地图状,伴有轻度瘙痒。此类湿疹与皮肤水分流失、皮脂分泌减少有关,在气候干燥的季节更为明显。例如,秋冬季节,孩子四肢伸侧的皮肤会变得像鱼鳞一样,脱屑增多,孩子可能会不自觉搔抓。
四、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湿疹的变化,包括皮疹的范围、形态、瘙痒程度等。避免孩子搔抓皮肤,可给孩子戴上手套,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日常护理时,要注意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237℃为宜,清洗频率以每周23次为宜,过度清洗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洗浴产品,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在孩子的衣物选择上,应选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2.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孩子:此类孩子患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更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和环境控制。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定期更换床单、被罩,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避免让孩子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宠物毛发等。若孩子出现湿疹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