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38周胎盘早剥失去宝宝
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严重产科急症,孕38周时发生会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其导致失去宝宝的原因有胎儿缺氧、早产、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包括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宫腔内压力骤减。预防措施有定期产检、避免外伤、控制孕期体重、注意生活细节,应对措施是及时就医和积极治疗。特殊人群中,高龄孕妇要严格产检和保健,有慢性疾病史的孕妇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孕妇都应保持规律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以降低风险。
一、胎盘早剥简介
胎盘早剥指的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孕38周已处于妊娠晚期,此时胎盘早剥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产科急症。
二、胎盘早剥导致失去宝宝的原因
1.胎儿缺氧:胎盘是胎儿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胎盘早剥后,胎盘与子宫壁分离,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会急剧减少甚至中断。短时间的缺氧就可能导致胎儿窘迫,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胎儿会因严重缺氧而窒息死亡。
2.早产:胎盘早剥常常会引发子宫收缩,导致早产。孕38周虽然胎儿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但早产可能使胎儿的一些器官功能尚未完全适应外界环境,尤其是肺部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
3.凝血功能障碍:胎盘早剥发生后,从剥离处的胎盘绒毛和蜕膜中会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会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使孕妇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同时也可能影响胎儿的血液循环,导致胎儿休克死亡。
三、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
1.血管病变: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血管病变可引起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在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高龄孕妇、既往有慢性疾病史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相对较高。
2.机械性因素:包括外伤(特别是腹部直接受撞击或挤压)、行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受阻等,均可促使胎盘早剥。孕妇如果从事较为剧烈的体力劳动、运动量过大或者生活中不注意安全防护,可能增加机械性因素导致胎盘早剥的几率。
3.宫腔内压力骤减: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过快、羊水过多破膜时羊水流出过快等,使宫腔内压力骤然降低,子宫突然收缩,可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
四、预防和应对措施
1.预防措施
定期产检:孕妇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产检,通过测量血压、检查尿液等手段,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对于有慢性疾病史的孕妇,更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外伤: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腹部受到外力撞击,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或危险的活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系好安全带,选择平稳的座椅。
控制孕期体重:孕妇要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过度肥胖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间接增加胎盘早剥的危险性。
注意生活细节:孕妇要避免长时间仰卧,以防止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引起子宫静脉淤血,导致胎盘早剥。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应对措施
及时就医:如果孕妇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疑似胎盘早剥的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同时要冷静应对,避免慌乱加重病情。
积极治疗: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等。对于有再次妊娠计划的孕妇,孕前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受孕。
五、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高龄孕妇,孕期本身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发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高龄孕妇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产检和孕期保健,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既往有慢性疾病史的孕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孕期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控制病情发展。孕妇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规律,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以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