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从伤口护理、饮食管理、休息与活动、病情监测、药物使用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伤口护理要观察情况、保持清洁;饮食需营养均衡、控制食量;休息要充足,活动量逐渐增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症状;严格按医嘱用药;婴幼儿要细致护理,大龄儿童注重心理护理。
一、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
术后需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发热等表现。若小儿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家长要尤其注意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切口,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年龄稍大能够配合的患儿,也要告知其不要搔抓切口,防止切口感染。
2.保持切口清洁
一般术后12天切口会进行换药等处理,家长要遵循医护人员的嘱咐按时带患儿进行切口换药等护理操作。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让患儿接触污水等可能污染切口的物质,对于婴幼儿,要勤换尿布等,减少切口感染风险。
二、饮食管理
1.营养均衡
术后患儿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乳汁的质量;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营养丰富的配方奶。较大的儿童则要保证饮食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组织修复,可适当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可选择米饭、面条等主食;蔬菜和水果能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如苹果、香蕉、菠菜等。
2.控制食量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心脏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消化功能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过度进食加重心脏和胃肠负担。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食量情况,合理安排每日进餐次数和每餐的量,防止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
三、休息与活动
1.充足休息
术后患儿需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婴儿每天需要1216小时左右的睡眠,幼儿也需要1014小时左右的睡眠。在休息环境方面,要保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对于术后早期的患儿,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让其处于安静的休息状态。
2.逐渐增加活动量
在患儿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一般术后12周可进行轻度活动,如在室内短距离散步等;术后13个月可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进行一些温和的户外活动等,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奔跑、跳跃等剧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活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密切观察患儿活动后的反应,如有无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
家长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对于小儿,体温可通过额头测温等方式监测,正常小儿体温一般在3637.2℃左右;心率正常儿童心率在60100次/分钟左右,呼吸正常儿童呼吸在2030次/分钟左右。若发现体温异常升高(如超过38℃)、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急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2.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胸闷、气促、口唇发绀、水肿等症状。若患儿出现口唇发紫加重、呼吸费力明显、下肢水肿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五、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术后可能会根据患儿的情况使用一些药物,如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但家长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抗生素后是否有过敏等情况发生,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由于其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和观察方面要更加细致入微。要注意其喂养方式的合理性,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呛奶等情况发生。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要注重心理护理,避免其因疾病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心,帮助患儿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



